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23|回复: 2

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10 22: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与周围的人打交道。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社会关系中。在家里,由父母、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在学校,有同学、老师,在工作中,有同事、上下级等等。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更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大学新生,刚一到陌生的环境,开始过集体生活,这时候他们的人际交往比中学时代要广阔得多。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恰当处理各种交往,使每一个学生面临首要问题,也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 如果我们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我们就会更健康、更快乐。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或者社会关系很糟糕,我们就会感到孤独、寂寞、无助等消极情绪。有研究表明,已婚者、有许多朋友的人或者拥有其他社会支持网络的人,大致也会具有较高的幸福感、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而且还比较长寿,而朋友较少的人主观幸福感也往往较低。建立人际关系是最让人感到快乐和振奋的正向生活事件,而失去人际关系则是最糟糕、最让人难过的事件之一。 所谓人际交往是指我们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些人互动的信息交流。人际交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为了适应群体生活合作的方式而产生的,因此,带有明显的社会性。人际交往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人类使用在劳动中所发展起来的语言进行交往。除了语言,人们还可以利用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声调等进行互助交往。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打破了旧的交往模式,引发了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的方式,即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与任何人都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当人们采用这种方式交流的时候,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和工具以及一些特有的网络语言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人际交往的意义

人为什么需要交往?人际交往对于个体有什么具体的益处?

1、生存与安全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怀、帮助、爱护、同情,需要一种稳定的安全感,它表现为人们追求稳定、安全的环境,希望得到保护,能够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种需要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没有亲人、朋友,他会感到孤独、寂寞、焦虑、恐惧,如果他有亲人、朋友,他会感到充实、快乐、安全。 人际交往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精神需要,并不是功利性的物质生存需要,虽然,人与人的交往包含了物质交换,但这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交往。有许多交往理论强调功利性价值,比如社会交换理论、得失论等。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的理解,也多停留在这种实用主义意义上。比如俗话说的“多个朋友多条路”,就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意义上的人际交往理论的价值取向。
因此,人际交往是人精神上的本体需要。

2、促进个人成长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子出生后就开始了,当婴儿与他的照顾者接触时,会依赖于照顾者的照顾、爱护和关怀。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包含情感、认知等信息的交互作用。婴儿的语言的产生与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人际交往的结果。对于几个月的婴儿来说,他也要努力理解照顾者对他发出的信息,同时,照顾者也要努力理解婴儿发出的信息,这是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提出要求,又相互适应从而促进发展的过程。随着婴儿长大后,他开始走出照顾者的势力范围,开始与更多的小朋友交流,与更多的成年人交流,这就进一步促进了他的认知、情感的发展。他在与更多的小朋友交流过程中学会了理解别人,关心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克制自己的愿望、行为等。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发展,就会发现,他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开放自己,与更多的人和更广范围的人交际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封闭自己,他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具体说来,交往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获得自信与自尊,激发发展的动机 人除了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之外,还有很丰富的精神生存的需要。一个人的发展往往都是因为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认识到了自己的现有水平,发现了自己不如他人,产生了自己现有发展水平与需要发展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需要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激发发展的动机,才可能主动发展。在群体中每个人都想要同别人平等,或超过别人,这种愿望使他产生了不断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使他产生自信,获得自尊。一般说来,人们一旦在某些方面得到发展,总想把他提升了的能力表现出来,以提升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价值。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指出过:人的本质就是要在对象上表现自身和观照自身。“他人”是表现主体自身和观照自身的最好的对象。 与人交往可以提高我们的个人价值。个人的价值只有得到了他人的认可才得到证实和赞誉,个人丰富的情感只有与人交流才可以得到丰富和调整,个人遇到了困难只有得到别人的帮助才可能更好地得到解决。尤其是亲密的交往,使人在动机激发、能力提升、情绪调节、意志坚定、归属慰藉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挥。如果有人喜欢我们并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尊心。如果有人愿意和我们交朋友,我们会感到内心高兴,善于发挥自身的优点,更多从积极方面参与有益的活动。如果有人不愿意与我们交往,我们往往会考虑他为什么不喜欢我,我那里做得不对,从而激发发展的动机和寻求改善自身的方法。自信心不足的人往往更想获得他人的赞同。能力强的人往往善于帮助别人,从而获得别人的赞许。

(2)获得社会经验,促进社会化发展 一个人要认识自己,往往有两种方法和途径,一种途径就是自省,反思自己所做过的事情以及后果,另一种途径就是观照,即从对象(包括自然对象和他人对象)身上反观自己。因此,与人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周围人比较及社会对比来评价自己,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交往中找到认识自我的尺度,为自我评价、设计、发展和完善创造有利条件。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的社会经验从哪里来,就是从认识自己中来,从对自己过去的活动进行反思,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相互作用中反观自身,从而获得心理和行为的调试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人际交往能让你在较短的时间里,以较少的代价获得别人的积极的经验,洞察别人失败的教训。一个人一生的经历环境有限,结交的范围有限,所有的经验教训不能靠自己一个人慢慢地去一一经历,只有与更多的人交往,与经理丰富的人交流,才可能获得更多得更广泛的有益经验。任何人如果将自我封闭起来,夜郎自大,等待他的就只能是失败。

(3)获得他人的帮助,提高发展的效率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新的信息不断涌现,同时也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方便快捷,也更为迫切。英国作家肖伯纳曾经形象地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了,那么我们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了,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如果交往的范围扩大,我们就会得到成百上千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可见,人际交往的意义多大多重。 合作是目前很流行的一个词,帮助和合作是人际交往的两个方面,只要有交往就应该有帮助和合作。一个能够得到许多人帮助的人,一定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帮助别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合作,因为,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帮助过别人的人,他一旦遇到困难,一定就会有人帮助他。合作意味着不完全是别人受益,合作就意味着自己也受益。从这个角度看,合作和帮助实际上就是交往中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价值实现的互助。当前,很多单位招聘,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现代社会中人们要有合作意识。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能够通过交往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分工合作,相互依存,人们想要达到目标,就离不开与他人的接触和配合,在这种过程中,个体的行为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相互可以发现对方的长处,激励发展的动机,自己的长处被对方所认可,会激发自信心,自己遭受挫折,得到对方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会减轻痛苦,坚定信念。因此,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他人的相互作用,离不开他人的理解、支持、肯定、帮助,自我认识也离不开他人作为自己定位的镜子的作用。因此,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于他人的交往。


3、人际交往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危机是与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相联系的。在同宿舍里,同学之间的心理交往状况,往往决定了一个学生是否对学生生活感到满意。那些生活在没有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宿舍中的大学生,常常出现压抑、敏感、自我防卫、难于合作的特点,情绪的满意程度低。在融洽的宿舍里生活的大学生,则以欢乐、注重学习与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为主流,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健康的个性总是与健康的人际交往相伴随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与别人的交往就越积极,越符合社会的期望,与别人的关系也越深刻。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现,个性成熟的人,都同别人的关系良好,他们可以很好地理解别人,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能够对别人表示同情,具有给别人以温暖、关怀、亲密和爱的能力。马斯洛发现高水平的自我实现者,对别人具有更强烈、更深刻的友谊与更崇高的爱。还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搞心理健康水平的优秀者,往往来自于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这也从一个侧面提供了人际交往状况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佐证。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受到与别人交往状况的影响。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 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基本特点就在这两种关系中表现出来。

(一)师生关系 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内容非常丰富,有授业关系、朋友关系、亲人关系、管理关系等。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长与心理健康,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能不能对学生施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影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的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和获取的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多层次交往,是学生多方面成长的条件。如果老师与学生只有某种单方面的人际关系内容,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心理相容程度高,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学生对教师尊重与敬仰。然而,由于大学授课的流动性于课堂的扩展,师生之间缺乏直接的沟通与必要的情感交流,师生欣喜地对流与沟通明显不足,因而师生关系虽然是大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却依旧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同学关系 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来说是和谐的、友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亲情化、家庭化的趋势,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创造一种如同亲属一般和谐稳固的同学关系。大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最普遍,也最微妙、最复杂;一方面,大学生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相近,又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学习形同专业,沟通与交往容易,另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再加上相互之间空间距离小,交往密度高而自我空间相对狭小,造成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较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 大学生同学间比较密切的关系有,班级内的同学关系,宿舍关系以及老乡、社团等关系。班级同学交往以学习与班级活动为主,而宿舍同学关系以情感夹袄王玉生火交往为主,老乡关系情感交流为主,社团关系以兴趣与工作交往为主。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由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人际交往问题的高发人群。他们的人际交往常常与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出比其他群体更明显的相关,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辅导,试图把有人际交往带来的心理问题减少到最低限度。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一)高智慧 大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的严格筛选后,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走进了大学校园,在众人心目中,大学生都是聪明的,而一定的智商水平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保证;但智商高有时也可能因此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为人们的快乐度与智商呈弱的负相关。这里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条可能是高智商者更难为人们所理解,加之各方面的心理期望更高,从而更容易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的悲凉和现实的不如己意。

(二)高抱负水平 能考上大学的青年,谁都希望今生今世能有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没有人盼望自己碌碌无为,因此,心中的抱负水平一般较高,这种积极的自我观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一定要有“度”,如果自我评价不切实际,目标定得太高,甚至难以达到,则更容易受挫导致心理疾病,名牌大学的学生表现得更加突出。加上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及社会实践经验还欠缺,挫折容忍力低,一旦遭遇困境也就很容易影响心理健康。

(三)延缓偿付期 延缓偿付期是新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逊(E H Erikson,1902—1994)提出的一个用以说明青年暂时延迟确定自我身份的一个特殊阶段。在现代社会,大学时代的青年应该说正处于“延缓偿付期”。从法律上讲,大学生已经到了自立年龄,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因为仍然生活在校园里,主要任务还是学习,不直接接触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所以社会、父母暂缓了他们的自立责任与相应的义务。这个时期“靠父母养活”,经济上得到帮助,他们必须克制自己过早地确定自己的身份,以及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他们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精神方面的需求与困惑。


4、高心理压力 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压力较同龄人大得多,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28]首先,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人们对他们寄予了更大的期望,有来自国家和社会的,也有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这些期望既可以化作动力,也可以造成心理压力。其次,当今社会的快速变迁,特别是在择业和就业上的一系列变化,使他们面临多种选择,也带来更多的压力。再次,在大学生群体中,相互间的竞争随时随地、有形无形地展开着,也更他们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面对上述种种压力,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和恰当的应对,就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由于大学生是一个时代中的特殊群体,尤其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较多,但只要我们合理引导,绝大多数心理问题是可以在大学时期得以解决的。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大量事实表明,心胸是否宽广、包容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否和谐直接相关,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让大学生的心里对人对事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接触了许多因人际交往不协调而产生心胸狭窄的实例,而且有的大学生为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让人很痛心。 小李从北方来到南方一所省城大学读书,临行前在一家企业做人事主管的父亲反复告戒儿子,在大学里首先要和寝室的同学搞好关系,这样你的生活环境才会愉快,大学四年心理才有归属感。进校后,小李时刻告诉自己父亲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和同寝室的一名南方同学在对爱情的看法上相差甚远,经常斗嘴,导致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矛盾时有发生,而那位南方同学用小李的话说比自己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到最后同寝室的其他同学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寝室同学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信任他,少数同学甚至奚落他。自己对他们也充满怨恨和不信任,进而猜疑和反感,只要有两位同学当着自己的面嘀咕几句,自己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心理十分苦闷;而那位南方同学却好像整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看到这一切,小李感到无能为力的同时又十分伤心,心胸开始变得狭窄,一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从小李和南方同学的对比来看,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小李因人际交往的紧张,使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猜忌、嫉妒和对他人的不信任。经过对小李人际交往技巧和艺术的辅导,小李对南方同学开始变得更加宽容,并试着改变和寝室其他同学的关系,慢慢在小李的脸上又看到了灿烂的笑容。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 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心理条件 不会分享与分担是这一带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中极易形成的负性品质,也是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重要原因,尽管本次心理健康水平测量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各学段的教育中,我们都能明确地感受到这一代青少年存在的分享与分担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大学生在良性的人际氛围中,充分体验与享受交往对象带来的快乐,并乐意将自己的快乐与对象分享,进而学会分担与体验交往对象的痛苦,并产生同感与共情,积极帮助交往对象解决问题,重新找回失去的快乐。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尤其对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樊富岷教授的团体咨询中,分享是首当其冲的训练项目,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参与团体活动的人体验到分享的心理感受,学会分享。从而达成人与人的心理相容,在互相帮助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接受与给予是矛盾统一于人际交往中的一对交互影响的心理品质与行为。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群体中,必然会与群体中的人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无法离开他人的给予,也正是在这种接受与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感受做事与做人的真正涵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多的是在接受中成长,不懂或很少给予,体会不到给予的愉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而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心理健康也倍受影响。因此,学会接受与给予,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相反,良好的人际交往,更能使大学生体验到接受与给予的乐趣,养成接受与给予的良好心理品质。 蓝风是大三的学生,是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但人际关系较紧张,不仅与寝室同学相处不好,就连班上的许多同学也无法正常交往,在同学们心目中,他是一个清高、傲慢的人,实在不好接近,虽然优秀,但对他的其他方面则不敢恭维。蓝风也为此很头疼,只要是他主持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似乎都有意不参加,好象故意和他做对,而他本人长期坚持的做人准则就是:我行我素,万事不求人。他几乎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认为自己没有帮助别人的义务,他成绩好,可每当班上同学向他求教时,他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在给别人讲完之后,将别人奚落一顿,有时还要加上一句“拜托你上课时认真听讲,下次不要再来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时间一长,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人际关系越来越差。蓝风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十分不满意,感到孤独、没有归属感,有时孤独感令他窒息,他焦虑甚至恐惧,但不知如何入手改善现状。因为他自己也纳闷:我究竟有什么问题? 蓝风的人际关系不佳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不懂得接受,更不知道给予的人,在他的观念里,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没有给予与接受的意识,最终将失去支持,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痛苦不堪。不懂接受与给予,不仅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自我同一性,学会合作,这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自我同一性就是指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与社会自我的整和统一。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这种同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是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弄清“我是谁”和“在别人眼中我是谁”的自我认识,把“生理我”、“心理我”和“社会我”统一起来,找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正确角色规范,和不同个性特征、生活经历的同学进行合理的交往。 有研究表明:“与同事真诚合作”是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言行孤僻,不善与人合作”是排在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大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才能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合”意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为了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际交往的相关性,我们做了scl-90各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的相关检验,结果与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

表9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研究

因子        均分        躯体化     强迫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      附加   
社交总分  .129**   .097     .097    .068        .158**   .130**  .073   .207**  .139**     .076        .065  
回避分     .111*     .116*   .075    .026        .130**   .110*    .075   .182**  .103*        .084        .056  
苦恼分     .127*     .067     .102*  .095        .160**   .129**  .061   .198**  .150**     .059        .064  

    ** P﹤ 0.01    * P﹤ 0.0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及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总分、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心理健康状况的躯体化因子与社交回避因子也存在显著的相关。(见表9)即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总状况、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的表现越明显,其面对的人际交往中的苦恼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上的社交回避也越明显。也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的人际回避与苦恼程度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相关,人际交往行为上的回避与体验上的苦恼,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讨论与分析 1、 躯体化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得分显著相关,表明社交回避的行为与躯体化因子相互 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不少大学生在自述社交回避烦恼时,其描述的症状常常有失眠、厌食、乏力等躯体症状。 拒绝交往让他尝尽了苦头 小张是大一新生,性格较内向,从来没有住过校,从小都住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进大学后与7名同学同住,在条件优裕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看不惯的是同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他们随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欢他们的高谈阔论,总之,看谁都不顺眼。由于内向的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发现寝室同学说说笑笑,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然而升,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他回寝室时总觉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对他评头品足,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不了了,想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为了不和他们交往,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样避开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急剧消瘦,在寝室,话越来越少,甚至连笑声都很少听见,他感觉到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了。在住院期间,寝室同学轮流守护在病床旁,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送水喂饭,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是觉得他不愿与他们交往,并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荡。

2、 抑郁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我们常常遇到高抑郁低交往动机与交往水平的案例,尤其是社交恐惧症患者,多属于抑郁因子得分偏高的学生,改善社交认知,提高交往频率,培养交往能力是降低抑郁的有效措施,这也是团体辅导在改善交往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效果显著的原因。 3、焦虑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焦虑程度高的大学生在社交中往往表现为回避的社交态度与行为或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相反,社交回避与苦恼又常常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二者交互影响。 4、恐怖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人际交往中,恐怖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常表现为社交回避,即使不得已而发生的人际交往也常常让他们感到苦恼,因为在交往中,他们常表现得较为自卑,缺乏自信,因而无法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极力回避人际交往,再加之缺乏成功的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能,处理交往过程中的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造成交往的恶性循环。 5、偏执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偏执因子得分是本次测量得分阳性排列第二位的因子,表明大学生偏执倾向较严重。偏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交往面较窄,容易因为交往中的某些自认为重要的因素而影响交往的质量,倾向于自我中心,对他人的心理状态与特点缺乏客观的评价与理解,固执己见,既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效果,更对心理健康起了明显的负面作用。所以偏执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6、在本次测量结果中,敌对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没有显著相关,与我们的设想不相吻合,在咨询实践中,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敌对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必然会对社交抱回避态度,而在社交中的苦恼也较多,这可能与我们的选样有关,但在人际信任与scl-90各因子得分的相关比较中,人际信任与敌对显著相关,人际信任低的学生敌对倾向明显。这表明影响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是复杂而又交互影响的。 7、在本次测量结果中,人际敏感因子得分与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也没有显著相关,也是出乎预料的,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正是由于对人际敏感度低才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对人际交往没有太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规划,对社交很少表现出刻意的回避与接受,也减少了因社交而产生的苦恼。在心理咨询中,我接触过不少因受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负面信息暗示,造成了人际过分敏感,而造成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 从相关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际交往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辅导中所面对的诸多案例所反映的那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际交往相对正常,而人际交往异常是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下降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阶段,人际交往几乎是所有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课题,也是一大难题,所以一年级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大多与人际交往有关,这种现象会持续到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增加,到三年级后会有好转,相对而言,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年级大学生更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10 22: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情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节 情商的内涵

在我国,情商早已不是新名词了,除了人们传阅的各类译著、著作外,还有网上专门设立的情商教育网,情商的概念和功效已渗入了我国的教育领域,更新着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但对于情商的看法却存在着明显的争议,一些人主张情商重于智商,情商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另一些人则始终认为智商才是真正通往成功的“金钥匙”,而情商则是一个包罗万象,缺乏科学界定的概念,认为:“情商说所揭示的问题,完全可以用更科学的概念来解释,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情商说其实只推出了一个概念,一个不成型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完全是借来的,我们完全可以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既有理论和方法加以阐释、解决,如‘非智因’理论,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等。智商高而成就低未必就是情商差的结果,其他因素如策略、动机、机遇都很重要。”[1]类似的争论仍在继续以各种形式进行着,相信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情商概念已被相当广泛的人群接受了,觉得颇受启发,并正在以实际行动改变过去那种智商高于一切的片面观念与做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情商一词被公众接受的程度,堪称心理学所有术语之最。因此,不论情商概念准确、科学与否,它带来的正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其实,只要接触一下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就不难发现,对于在计划生育和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们而言,情商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的。在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相对发达的时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大多在智商方面得到了相对较好的开发,而在情绪、自制力、社会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有的大学生为一点小得让人费解的事情,就可以轻生,走上绝路。这几乎发生在每一所大学的同类事件,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大学生情商的内涵,探讨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


一、情商的概念

情商也称为情绪智力,又称为情感智慧,英文表达是(EmotionalQuotient缩写为EQ)。情绪智力概念是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Peter.Salov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D.Mayer)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高情商的人比高智商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研究和实践证明:在人的成功的诸多主观上的因素里面,智商(IQ)因素大约占20%,而情商(EQ)则占80%左右。他们定义情绪智力“是指个人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和利用这些信号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2]认为情绪智力包括4种能力:由较基础的心理过程向较综合的心理过程依次是觉察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情绪促进思维过程的能力;理解情绪与情绪知识的能力;最高层的是调节情绪以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Goleman),在他1995年著作的《情绪智力》一书中,把情绪智力概括为5个方面的能力:“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3]由此看出,情商内涵可以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2个方面“内在的情商是指有能力去了解自己的天赋、才能,可以明确地觉察自己的情绪,以及面对挫折困扰时具有高度的容忍力等;外在的情商指有敏锐的观察力去判别他人的行事动机,解读他人的情绪反应,懂得如何与他人同心协力,共同合作,以达到团队的最终目标,能运用多种方法来圆满解决自我和人际间的困扰。”[4]实际上,情商乃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工作热情、责任心、主动性、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等。情商的提出,动摇了智力决定一切的统治地位,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人的成才,不仅要靠智商,而且要靠情商。丹尼尔•戈尔曼甚至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5]而心理学家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也表明: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功、快乐,主要取决于其情商的高低。

情商的概念引入我国后,心理学研究者把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考虑进来,对情商理论进行了完善,认为情商是指人认知和调控自我及他人的情感,把握自己心理平衡,形成自我激励、动机与兴趣相结合的内在动力机制;形成坚强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情商主要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直觉、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指一个人运用理智控制情感和操纵行为的能力。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人生发展的品质要素。情商是一种洞察人生价值、揭示人生目标的悟性,是一种克服内心矛盾冲突、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是一种生活智慧。


二、情商的内容

无论是彼得.沙洛维、约翰.梅耶还是丹尼尔.戈尔曼在提出他们的情商理论时,都对情商的构成部分做了较明确的界定,大体一致,但在个别观点上有一些差异。从情商的定义来看,情商的核心内容包括认知和管理情绪(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自我激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三方面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
  1、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体验和思想中辨认自己情绪的能力;
  2、通过语言声音和仪表和行为从他人艺术作品、各种设计中辨认情绪的能力;
  3、准确表达情绪以及表达与这些情绪有关的需要的能力
  4、区分情绪表达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能力
(二)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
      1、情绪思维的引导能力;
      2、情绪影响对信息注意的方向;
  3、生动鲜明的情绪对与情绪有关的判断和记忆过程产生了积极作用的能力;
  4、心境的起伏使个体从积极到消极摆动变化,促使个体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
      5、情绪状态对特定的问题解决所具有的促进能力。  
(三)对情绪的理解、感悟能力
  1、给情绪贴上标签,认识情绪本身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例如对“爱”与“喜欢”之间区别的认识
  2、理解情绪所传送意义的能力;
  3、认识和分析情绪产生原因的能力;
  4、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例如爱与恨交织的感情。
  5、认识情绪转换可能性的能力,例如愤怒可转换为满意,也可转换为羞耻。
(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
  1、以开放的心情接受各种情绪的能力;
  2、根据所获知的信息与判断,成熟地浸入或离开某种情绪的能力;
  3、成熟地监察与自己和他人有关的情绪的能力;
  4、处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缓和消极情绪,加强积极情绪,并且做到没有压抑或夸张。
(五)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1、准确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与恰当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2、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技巧;
  3、与人合作的能力;
  4、处理人际交往中各种问题的应变能力。
(六)挫折应付能力
  1、客观认知挫折的能力;
  2、挫折合理归因的能力;
  3、形成挫折防御机制与调节机制的能力;

三、情商的功能

在情商的定义与内容中,情绪是一个核心概念,与此相应的还有意志,做为情绪调节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有学者认为“情感+意志=EQ的核心”[6],只要认真分析情商的构成,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当然,情商还包括更广泛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情商具有以下功能:

1、知觉、评价与表达功能

情商的首要内容就是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也就是对自己的情绪能及时地识别,能分析、明确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并通过言语和非言语(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的手段将自己的情绪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个体不仅能够知觉自己的情绪,而且能觉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态度,对他人的情绪作出准确地识别和评价。这种能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很重要的,它使人与人之间能相互理解,和谐相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评价、表达的基础上,产生同理心(Empathy)。使个体能够做到心理换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准确地体会与表达他人的情绪,这对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良好的情商具有帮助个体准确地知觉、评价和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功能。

2、调控功能

个体在准确识别自我和他人情绪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一些认知和行为策略来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摆脱焦虑、忧郁、烦燥等不良情绪,并帮助他人调整和控制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不同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可采用不同的策略。萨尔利(Saarni,1997)发现,在愤怒时人们采取问题解决策略;悲伤时采取寻求帮助策略;伤感时采取回避策略。[7]当个体清楚地识别到自己的消极情绪时,便可采用调节情绪的各种方法,回避或消除消极的情绪而使自己维持积极的心境状态。同时人们也能在觉察和理解别人情绪的基础上通过一些认知活动或行为策略有效地调节和改变其他人的情绪反应。高夫曼(Goffman)等人对个体印象整饰方面的研究, 充分说明个体通过各种方式对自己进行整饰,可以使他人产生对自己所预期的印象和情感。这种能力也是情商的集中体现。个体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

3、解决问题的功能

情商在个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其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和策略采取的方式等会产生系统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与意志的控制能力。研究表明,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的效果,情绪的波动可以帮助个体思考各种可能的结果;帮助个体打破定势,或受到某种原型的启发;可以使个体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茫然的情绪出现时,不仅仅是打断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而且可以利用这种情绪来审视和调整内部或外部的要求,重新地分配相应的注意资源,把注意力集中于情景中最重要的刺激,更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而解决问题。而意志品质中的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力使个体保持对问题的清晰的认知,选择恰当的方法,及时决策,无论有什么内外干扰,都能始终围绕问题的核心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4、动机激发功能

情商能激发动机来解决复杂的智力活动。主要表现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8]如有的个体可以把由于评价情境(如测验或临近的表 演等)带来的焦虑,转化为促使个体进入更全面的准备过程之中的动力。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学习效率与情绪激动水平有关。随着操作的难易和情绪的高低,学习效率也发生变化。操作困难的代数问题的最佳状态,处于较低的激动水平;操作初等算术技能的高峰处于中等的激动水平;操作简单反应时的高峰处于较高的激动水平。这就表明情商具有激发活动动机的作用而成为引发活动的重要原因,并能调动一切有利于维持活动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克服困难,从而促进活动目标的实现。


四、情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情商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001年10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精神卫生工作会上报告,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25.4%。[9]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显然不是智商问题,而往往是由于不能科学理解、分析自我情绪以及引起自我情绪产生的原因,而造成的消极的心理状态,持续得不到解决便形成了心理障碍。高情商者往往能有效地察觉出自己的情绪状态,找出促使某种情绪或心境产生的原因,并能很快对自我情绪作出必要的调节,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而低情商者则因不能及时认识到自我情绪产生的原因,也无法自如地控制和调节情绪,导致消极心态持续不退,乃至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支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中(此时容器中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正好是00C),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状态下的“汽水”。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是澄清透明,无杂无色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他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由此,他分析:生气(10分钟)会耗费人体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调控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响。著名的心脑血管专家洪昭光经过长期研究后,列出了一个健康公式:健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这都充分地说明,消极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民主的环境,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在对新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常常由于情绪的控制不力而陷入迷茫,积多成疾,造成心理的不堪重负甚至严重扭曲,出现自闭症,抑郁症,妄想症等心理疾病。

小玲是大二的学生,刚进大学时,各方面都不错,身体健康,积极而热情。大一时参加了学校和系上的各类学生干部、干事的竞选,都失败了。长这么大,小丽第一次体会到如此“沉重”的打击,一向好胜的她陷入了自我否认的泥潭。情绪往往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大起大落,反复无常。但她努力学习,成绩还不错。在寝室好与人争执,很少忍让。大二评奖学金时,因1分与甲等奖学金擦肩而过,再度陷入失败感的折磨中。有一次,在寝室门外无意中听到了同学议论她,争强好胜,能力不怎么样,还总觉得谁都不如她,她怒不可遏,冲上去和那两个女生理论,最后竟然动手打了起来。从这以后,寝室同学都不敢“惹”她了,她的人际关系开始出现危机,她总怀疑别人在议论她,对每个室友都充满敌意。每当看到别人高兴地在一起玩儿或学习时,内心充满了孤独感,晚上常常做恶梦,睡眠出现问题,精神状态不佳,没有胃口,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发脾气,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变成了同学中的“另类”。她很痛苦,也努力试过改变,但坚持不下来。大二来询时,精神萎靡,对生活缺乏热情,自我否定几乎表现在她生活的所有内容中,产生自闭状态。
小玲的心理成长路程,可以说是艰难的。她的问题最初是由于以偏概全和绝对化思维造成的。一次干部竞选失败、一次奖学金等级不理想,导致了她的失败感,后面的发展就进入了自我认定的失败感之中;其次,小玲的情绪认知和控制能力差。既不知道自己情绪不良的原因,更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任情绪泛滥,造成了人际关系不良,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再者,小玲的挫折耐力较差。不善于进行客观的挫折归因,夸大挫折程度,缺乏应付挫折的意志力。在这些原因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情商发展不良是引起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情商低的人不可能获得健康的心理发展,而且会影响到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高情商应成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目标之一

我国的教育过于偏重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教育,即便是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没有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而是遵循了教育标准大众化的模式,用相同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传统的人格特征来要求所有学生,忽视了个体情商的差异,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倍功半,问题依然不断出现,社会需要众多类型的人才,无论何种专业的人才都将融入社会,能够与社会无限沟通必然需要具有高情商。许多国家的教育内容中都增加了专门的情商课程,重视情商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把情商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美国的情商教育课程[10]

目前在美国,与情商相关的情感教育课程计划一再许多学校进行。如:美国的“自我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自我意识:观察自己,认识自己的情绪,积累情绪词汇,了解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2)个人决策:检查行动,了解行动结果,思考自己是立志决策还是冲动行事,进而抵制不适当的诱惑。(3)控制情绪:思考自我内心对话,看有无自我压抑的消极想法,寻找情绪产生的原因,找出减少恐惧、焦虑和悲伤的方法。(4)减轻压力:学习运动、想象、放松的方法。(5)共情:了解他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对事情的不同看法和感受。(6)交流:学习沟通感情,既善于倾听又善于提问,能区别他人言行与自己对其言行反应或判断之间的差异,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指责他人。(7)自我表露:了解坦诚和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知道可吐露个人隐私的时机。(8)领悟力:学习辨认情感及情感反应的模式,学习识别他人的同样反应模式。(9)自我接受:培养自豪感,正面评价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培养自我解嘲的能力。(10)自信:学习不卑不亢地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情感,(11)集体观念:学习怎样与人合作,知道合适担起领导责任及怎样领导他人,懂得服从领导。(12)责任心:敢于承担责任,能认识到自己决定和行动的后果,接受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做事有贯彻始终的毅力。(13)解决冲突的能力:学习与同伴、父母及老师进行合理地争论,学习“双方都赢”的谈判妥协的技巧。

高情商的大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了解自己的情绪:能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
2、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情绪调节的各种方法,善于摆脱消极情绪,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
3、学会自我激励:懂得整理情绪,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朝着一定的目标努力,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善于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教育。
4、了解别人的情绪:理解别人的感觉,察觉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同情心;
5、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理解并适应别人的情绪,理解、包容、大度,积极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主动与人沟通;
6、正确面对挫折:认识挫折的普遍性,能够理智地面对、归因挫折,掌握对付挫折的基本技能。


第二节 大学生的情商问题

大学生活是紧张的,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竞争激烈,常常使大学生的情绪处于紧张状态。一般认为,适度的、情境性的负性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如果能处理得当,不会对人的生活造成影响,但是如果负性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与调节,则会影响人的生活、工作、学习,造成心理健康受损,甚至导致身体疾病。

从理性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的低情商特点似乎可概括为左倾与右倾两种,左倾情商的主要表现是:过分追求完美的个性,过分好强,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自我特色和自我实现,过高的自我关注度和目标定位,功利心过强,自我评价过高,眼高手低,志大才疏,自我定位与实际能力错位;右倾情商的主要表现是:自我意识过弱,自我怀疑,自卑,抑郁,缺乏自信,6O分万岁;不能悦纳自我,感情脆弱,偶受挫折就一蹶不振,不能自拔;自私作祟,把与老师、同学或其他人交往当成实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的手段,缺少真诚、朴实和友爱;独立生活和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法纪意识淡漠。[11]

一、焦虑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由几种情绪混合而成的负性情绪,是一种对未来某种可能发生的可怕情境即时的不愉快情绪体验。[12]个体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而又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而产生的紧张的情绪体验,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和恐惧不同的是,焦虑没有值得害怕的明确对象和内容,但总有大祸临头的感觉和压力,心理上出现紧张的期待情绪反应,但当事人又说不出究竟害怕、担心什么,不能明确表述最终会发生什么灾难和不幸。

一般可以将焦虑分为两种:反应性焦虑和神经质焦虑。反应性焦虑是由可以知觉到的外在危机引起的,具有客观性和情境性,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一种暂时而波动的情绪状态。神经质焦虑是由于长期的焦虑体验而在人格中累积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可以说,神经性焦虑是由反应性焦虑累积而形成的。虽然反应性焦虑也会带来情绪紧张或惊恐状态,影响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但持续时间较短,所以危害并不大,而神经性焦虑者常常会毫无理由地有心忡忡,随时随地,在任何无关的情境中都会感到焦虑,表现为敏感、偏执、自我控制不利,导致生理和心理功能的相应障碍。如出冷汗、心悸、失眠、食欲减退、胃痉挛等生理反应,注意力分散、记忆力衰退、思维呆滞、主体无助感等心理反应。

由于大学生特有的成长经历以及所处的独特环境,再加之社会变革的诸多影响,使他们面临着比同龄人更多、更复杂、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心理压力。在大学生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焦虑,有适应焦虑、考试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择业焦虑、恋爱焦虑、贫困焦虑。这些情景并不是时刻发生在他们的生活中,甚至根本没有发生过,也可能永远不会发生,但她们会由于童年的不愉快经历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常常感到焦虑。如:没谈恋爱的女生看到其他女生被男朋友抛弃,也会产生恋爱焦虑,甚至发誓终生不嫁;因为父母离异,而对婚姻感到焦虑;因看到大四的同学奔忙于就业,而产生焦虑。这些焦虑常常没有太明显的指向,但是会影响人的心境,给生活、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如不及时觉察并积极调整,严重时就会造成心理障碍。

二、抑郁

抑郁是一种特殊的心境,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复合负性情绪。它是低沉、灰暗的情绪基调,可从轻度心情烦闷、消沉、郁郁寡欢、状态不佳、心烦意乱、苦恼、忧伤到悲观、绝望。抑郁可以是许多心理疾病的症状之一,也可以是一种相对轻微的心境状态。大学生的抑郁绝大多数是属于后者,抑郁只是偶尔出现,具有弥散性和情景性,事过境迁很快便会消失。但也有少数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导致抑郁症。一般来说,性格内向、敏感猜疑、不爱交际、依赖性强、遭遇意外挫折、有不良童年经历、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美国一项双生子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抑郁症方面,女性的遗传危险性要比男性大。研究发现,女性抑郁症发生中遗传所起的作用为42%,远高于男的29%。遗传基因通过改变女性体内的激素环境导致了抑郁症危险性的升高,尤其是在怀孕生产以后和月经前期。尽管基因和生育因素被公认为女性抑郁症的高发病率的解释,但研究证明,它与生活压力、社会经济问题、婚姻伙伴的支持等社会因素关系更为密切(Brems1995)。由于女性历史性地遵从既定的性别角色行为(被动、依附等),她们发现自己除了内化之外,无法应对愤怒的情绪,而内化是与抑郁联系在一起的防卫机制。[13]在我的教学与咨询经历中,我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伤,更容易出现抑郁状态,如不及时宣泄与调整,久而久之,累积成为抑郁症。因此,为了提高我们对忧郁症的警惕或识别能力,应注意下列症状,它们中的几个现象同时出现,或许正是忧郁症发作的端倪。

1、因小事或无端的感到持久的愉快感缺乏,人逢喜事而心不爽;
2、无来由的对通常的若干嗜好,甚至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3、顽固性失眠,尤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
4、近期明显地不求进取,随遇而安;
5、常感自卑、自责、缺乏自信,对过去感到悔恨,对未来丧失信心;
6、查无实据的腹胀或腹泻、厌食、恶心,以及胃痛等消化道症状;
7、疑神疑鬼,尤其是怀疑自己得了大病;
8、思维迟钝,反应变慢,感觉自己变苯,遇事难作决断;
9、记忆力锐减,丢三落四;
10、注意力涣散,急躁易怒;
11、莫明的心慌、心悸;
12、找不到起源的头痛、腰痛、肢痛;
13、无可奈何的疲乏感,不想说话;
14、无原因的食欲、体重下降;
15、常感到的问题;
16、感到无助、无用,没有存在价值;
17、明显的减少社交活动,甚至闭门索居;
18、感到“大脑发慌”或“腿足发慌”;
19、不可名状的空虚、恐惧、孤寂或强迫感。

当然,大学生中常出现的是抑郁情绪而不是抑郁症,但如果不懂得调节,日积月累就可能发展成抑郁症。大学生出现抑郁的原因一般有:学习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不和谐、失恋、择业困扰、对生活事件的错误认知、挫折体验等。抑郁情绪出现后,她们可能出现的反应也分为两种:一是外泄,以各种形式宣泄情绪,达到心理平衡状态;如:大哭、购物、诉说、大吃大喝、大喊大叫等,女生们常说的戏言“化悲痛为食量”就是真实的写照。二是内隐,采用心力内报的方式压抑不良情绪,逃避或掩盖导致抑郁的各种问题情境,取得暂时的外在的平衡状态。我们建议用合理方式宣泄不良情绪,

我怎么了?

刚上大学时,有些不习惯,不过我适应能力还算好,不觉的很生疏,虽然我比较内向,但与班里的同学相处还比较好,大家对我的印象还不错,可是我却总觉得自己压力很大,干什么事情总是没有精神,情绪很不稳定,尤其是这几天,大家都在复习,我看到大家都在读书,我就不想看书,觉得很难受,甚至有点痛恨她们在读书。

我经常一个人行动,上课,自习,吃饭,有活动我总是一个人,我觉得一个人很自在,不受约束。当我情绪不好的时候,不想跟任何人说,就吃东西。常常是一个人在这个食堂吃过,又跑到另一个去吃,然后再到超市买一大堆饼干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回宿舍吃,我觉得我近乎疯狂,不可理喻,我就想让胃撑满,有时近于疼痛,好像这样我会得到快感和满足,当我吃东西的时候,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我就想不停的吃下去,什么都不要想。不想跟任何人说话,不想做任何事情。

但是我发现这种发泄带来了更多的问题。首先是钱的问题,我买的东西越来越贵,次数越来越多,好像越贵才越刺激,才越满足。但我家里并不宽裕,我觉得对不起父母,因而自责。但是越是这样,我就越想放纵自己。好像有两个我在作斗争,一个让我恢复理智,另一个在让我奢侈,让我放纵。而我总是屈服于后者。我郁闷。另一个问题是我长胖了,我知道这是一个女孩子很敏感的问题,我也不例外。我常常在晚上吃东西,不睡觉,有时候还偷偷摸摸,一直到吃完为止,或者直到胃口实在受不了,就去睡觉,第二天,当我清醒之后,我会照镜子,看看自己圆滚滚的肚皮,我会想我到底干了些什么,我怎么这样,我好像不是我了,不想接受自己的样子。可是下一次我又克制不住自己。

我把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事上,这样我的生活不规律,学习不规律,饮食不规律,我觉得生活学习一团糟,对什么都很没有信心,也许这就是我情绪不稳定,对什么都没兴趣的原因吧。我觉得我对不起所有对我有期望的人,父母、同学,师长,包括我自己,可是我还是很难控制我自己的情绪,我觉得我好像有两种人格在厮杀。我很害怕,但是不知该如何做……我想死。
这是一例以抑郁为主要特征的情绪问题,具体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兴趣减退、体重剧增、消极的自我观念、注意力不集中,通过面谈以及对她以往生活经历的追踪,核心问题仍然是情商问题,不断地吃只是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与焦虑的一种宣泄方式,尽管她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但却无力控制。其实,在我们的女大学生中,为缓解抑郁而拼命吃、喝、玩、购物、上网等现象也并不鲜见。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该同学已经基本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社交恐惧

大学生的性格日趋成熟与稳定,其价值观、世界观基本成型,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且易趋固执。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求一种宽松与自由的环境。但部分学生由于很少融入到一些实际活动中,导致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也就对自己在所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因此在具体的交往活动或过程中便出现了各种“交往不适症”或“交往综合征”。对此,专家建议要善于发现对方优点,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调整对他人的期望水平。不少研究表明具有以下特征的人发生社交恐惧的比例相对较高。

(1)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者。内向者安静、内省、不喜欢接触人;情绪不稳定者易焦虑,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下来。与人交往时,强烈的情绪反应影响正常适应。

(2)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过高,希望自己在所有人面前、在任何场合、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完美无缺,得到别人的称赞。但人无完人,这就不可避免造成反复的自我挫败,终于见人就紧张害怕。

(3)自我评价低的人。自卑,自我贬低,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内心恐惧,怕引起别人不好的反应。

(4)感觉过敏的人。感到别人能轻易看出自己的紧张和不自然,感觉能从别人的眼光中看出对方对自己厌恶和憎恨,从而怀疑对方,导致不愿与他人继续交谈,于是就更加紧张害怕。

(5)易受暗示者。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而且自己的心理状态会随着别人评价的内容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严重时还会伴有躯体反应。

社交恐惧的女生往往表现为:喜欢独处,很少到人多的地方,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很少与人交流,遇事不与人商量,习惯独自拿主意,表面冷漠,高傲,内心孤独,自卑,严重时表现为目光闪烁,不敢抬头正视他人,独来独往,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

性格内向的她,近10年来自己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她有强烈的与人交往愿望,羡慕别人的谈吐自如,但是自己一旦与别人接触就心慌,不敢与人对视,担心说错话,怕别人说自己长得丑,在社交场合觉得自己连走路姿势都难看,感觉别人总盯着自己,以至于手足出汗,显得极不自然,进大学后,这种状况有增无减,看到身边的同学整天充满朝气的样子,更觉得自己与她们的差距。因此,她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甚至不想上学,没有知心的朋友,学业也很糟糕。

从她谈话的内容了解到,她总认为自己长相不好(实际不错),经常无意识地夸大自己的“缺点”,尤其在社交场合,她十分关注自己的语言行为,担心别人看出自己的“毛病”,因此紧张不安。
她为什么这么在意自己的“毛病”呢?原来她9岁,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记不清哥哥为什么生气,愤怒地训斥她:“以后不要这样看人,你的眼睛很难看!”

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她幼小的心灵。从此,她认为自己的眼睛很丑,常感觉眼部很不舒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想法和感觉日益明显,范围也从眼睛泛化到全身,表情也不再自然,心理痛苦伴随而生。

其实,她就是典型的社交恐惧: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难堪的境况,因此极力回避社交。她是一个极其敏感而容易受暗示的女孩,她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就因为哥哥的一句话,便形成了她对自己的形象的负认知,产生了对自己形象的过多关注,经过不断的强化,进入负向情绪的恶性循环,导致与人交往的恐惧心理。甚至伴有轻度的身体反应,眼睛不舒服,很显然是不良暗示与强化造成的。

在女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大多是由个性特征或不良经历的记忆与强化造成的。社交恐惧是可以改善的。


四、挫折“综合症”

挫折普遍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领域,每个人只要有追求、有欲望、有需求,就会有失败、有失望、有失落,就会有挫折感。由于人对待挫折的态度不同,挫折给人带来的影响就截然不同,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因此,挫折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是双向的,积极地面对挫折,挫折便会成为人生的经验和财富,磨砺人的意志,使人通往成功;而消极面对挫折,缺乏起码的挫折承受能力,就会夸大挫折对自己的影响,更多地领会挫折带来的负作用,甚至被挫折击跨。所以,乐观面对挫折,理性应对挫折,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必修课。

对挫折缺乏理性的认知,常常只看到挫折的负面影响,而对挫折的积极作用往往视而不见。挫折具有五个特性:(1)挫折的必然性:大量事实证明,只要有人的存在,有社会生活的发生,就会有种种需要,就会有因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行为目标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挫折,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客观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挫折也就成为了必然;(2)挫折的普遍性: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与这一阶段的发展现状、发展需求、自身条件、社会条件等相关的挫折情景,从而产生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挫折,一帆风顺并不是好事,也不可能持久;(3)挫折的否定性:挫折一方面否定了人生中的消极因素,它提示了受挫前的观念、思维方式的缺陷和主观努力的不足,应予以修正,另一方面,它又否定了前进、阻滞了前进,给人的前进设置了更大的阻碍。就前一种否定而言,挫折是人生的经验教训,就后一种否定而言,挫折是人的意志和勇气的试金石;(4)挫折的双重性:挫折一方面会给人的成长与发展带来阻碍,使人产生不良的心理感受,使自信心受损,但另一方面,挫折可能产生鼓舞的效果,成为促进人上进的力量。正如英国心理学家布朗(J.F.Brown)所言:“如果没有任何阻碍,一个人便会继续保持平庸、愚蠢、无想象力。”(5)挫折的差异性:挫折是客观的,但挫折感则是主观的,由于每个人对挫折的性质、对自己的重要性的估价不同,所获得的挫折感受和挫折反应也是有差异的。[14]

挫折承受能力较差。由于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和顺利的成长道路,相当多的大学生生对挫折缺乏起码的认知,更谈不上积极的挫折经验,一旦遇到在她们看来足够大的挫折时,便会束手无策、盲目冲动、放弃追求、钻牛角尖、自我否认、悲观失望甚至轻生。如:因失恋而对人生绝望,采取过激行为,伤害他人或自己;因一次考试失败,全盘否定自我,意志消沉;因被好朋友欺骗,而拒绝与人交往;因相貌丑而否定人生的意义等等,这些例子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频数是比较高的。就显示出大学生在挫折认知与承受方面的不足。

当代大学生普遍地存在着惧怕挫折的心态。遇到挫折时惊慌失措,否定一切,夸大挫折的后果,要么大哭大闹,要么一声不响;要么到处倾诉,要么封闭自我;要么表现冷漠,要么表现冲动。可能为一件并不严重的事情走上极端。表现出明显的“挫折综合症”。我的调查结果表明女生认为女生比男生更依赖,更害怕挫折。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8-23 15: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您两次发表间隔少于 30 秒,请不要灌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美华管理人才学校|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美华管理咨询|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美华管理咨询|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MBA职业经理培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11-23 01:48 , Processed in 0.02724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