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工商管理MBA专业资源库(29年)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3|回复: 0

论实践与真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6-9 13: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 src="http://www.chinadsi.org/theory/images/th02.jpg" align=left> <FONT color=#990000><b>
论实践与真理</b></FONT>

<FONT color=#990000>内实践――精神实践→精神生产资料
外实践――行为实践→物质生产资料</FONT></P>
<>实践的科学结构图:</P>
<><IMG src="http://www.chinadsi.org/theory/images/th41.gif"></P>
<P align=right>图 1 内实践与外实践的关系                                        </P>
<P>实践:在人类产生后实践是主客观之间的双向信息联系。</P>
<P>真理:真理是一个过程,是观念=概念和实在的统一。</P>
<P>论真理:众所周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的一贯正确。所谓正确,乃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大道无声,大道无名,大道无形”。人们表达(不管用语言、文字、符号或任何其它方式)出来的真理,只能证伪,而不能证实。真理是人和它所处的环境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主观认识。因此它就不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与限制。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主观认识,就不能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与发展而相应地变化与发展。统治了几千年的“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真理”,被比萨斜塔的落物实验证伪而推翻。近几百年人们毫不怀疑的真理——牛顿三大定律,在原子物理学的研究中碰了壁,“真理”变成了束缚人们思想的谬误。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冲破这种束缚,大胆地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真理——人们的主观认识,就是在不断地被证伪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着。</P>
<P>    可见真理是一个过程,它表明了当前的现阶段的主观对客观的认识产生的“观念”达到了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所以观念是主观与客观,概念与实在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并通过矛盾和斗争构成了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就表现了观念的不断更新,真理的发展、人类的进步。</P>
<P>    在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在这个矛盾对立统一体的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就主观方面去考察,人和人类的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思维从具体的东西上升到抽象的东西时,它不是离开了——如果它是正确的——真理,而是接近了真理。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就是说,从主观方面去考察,真理是人的理性是主观的。但这种主观的理性——概念,又必须具有客观的实在的本质。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主观理性就具备着客观的实在性。就“元(人一客)”(人与客观世界构成的元)的整体而言,主观以对立的两极中的一极而存在,因此,这种主观又是客观的、实在的。就“元(人-客)”发展的某一阶段而言,主观与客观、概念与实在的统一,即真理,显然也是客观的,并在这种客观中与主观自身相结合。随着“元(人-客)”的发展,人的主观的观念,主观与客观、概念与实在的统一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真理也就不断地向前发展着。但就某一阶段而言,人的主观的观念,概念与实在的统一,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稳定性,这就构成了在此阶段下具有公理意义的逻辑格,也就是真理的常住性。这种真理的常住性,同样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客观存在即相对真理,并在“元(人-客)”的发展过程中未能打破这种常住性之前,就构成了衡量是非的标准。从这里可以得出真理的标准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即“元(人-客)”的客观存在的结论,就某一发展阶段而言,相对真理也就构成了检验是非的标准。</P>
<P>    例如,在原子物理学的科学试验中的某些现象未被发现之前,牛顿力学就具有公理意义的逻辑格,亦即真理的常住性。它对于一切远低于光速的运动和力学现象都具有客观的、实在的、真理的意义。用客观存在来衡量建筑、交通等日常生活的现实,在未实践之前,就具有检验是非的“先知先觉”意义。</P>
<P>    先知先觉的诸葛亮的存在,正是以后知后觉的事后诸葛亮的存在为前提的。吃一堑、长一智(以“实践”为中介),实在第一的观点(这里未用实践第一的观点,请注意!)是唯物主义的理性飞跃的基础。</P>
<P>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人与其周围的环境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中,人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所提供的是在必然性中、在全面关系中、在自在自为的矛盾运动中的客体。在这里(即就“元(人-客)”来说),主观与客观通过实践达到完美的统一。离开实践,主观与客观就要脱离。所以,实践是主观与客观连接的纽带。真理,人的主观认识的客体性,是主观与客观(即人与它周围的环境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元(人-客)”)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的产物,即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的产物。所以,在某一发展阶段获得的具有公理意义逻辑格的理性认识,不但可以指导未来的实践,还可以检验指导未来实践的方针、原则、方法、手段等人的主观能力。简言之,理论认识(由于它的客体性),在实践结果出现之前就可以检验决策正确与否。这就是真理的标准,概念和实在的统一,即从整体上看的客体,“元(人-客)”历史的具体的客观存在的。那么概念和实在是怎么联系起来,又是怎样统一起来的呢?是实践。只有这种意义——主观与客观的联系关系——上说,实践,人和人类的实践是认识的客观性的验证、准绳。</P>
<P>论实践:有没有无法用直接的实践结果检验的客观真理呢?</P>
<P>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对实践的概念进行深入地开发——虽然在此之前我们已多次用过“实践”这一概念。《辞海》一书中,对于“实践”是这样定义的:“实践,即社会实践,它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主要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见《辞海》第232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P>
<P>    实际上,实践是一个高度抽象的科学范畴。《辞海》中给出的定义,当去掉一大串定语之后,“实践”就是人类的活动。这一定义并没有道出实践的本质,只给出了实践这一概念形式上的内容。所以,在《辞海》中只对“实践”进行举例说明:主要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等。总之,在《辞海》中的“实践”,只不过是“划小了范围的活动。”</P>
<P>    概念必须给出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形式,从而把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严格区别开来。那么,什么是“实践”的本质呢?因为“实践”是一个高度抽象的科学范畴,要对它的本质进行理论上、哲学上的概括,必须经过深入的分析。</P>
<P>    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运筹于帷幄之中”,“理论研究于斗室,组织管理于社会”等等人类活动,其共同的要素就是活动的主体人——主观,与活动的对象自然和社会——客观,即人与自然和社会。那么,是什么把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呢?是实践。离开实践,主观与客观就要脱离,有理智的人与自然和社会就要脱离。所以“实践”的本质应是主观与客观之间、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同时就有客观对主观的反作用,即实践是一种主客观之间的双向“耦合器”。从“三论”归一的理论“法元论”的观点来看,实践是人与客观世界构成的元即“元(人-客)”这个矛盾对立统一体之中,人与自然和社会,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是信息。人的能动的活动,不但可向自然和社会施加影响,即人的信息输出,而且与此同时,自然和社会又对人产生影响,即信息反馈。这是就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而言的。在这里人处于主导方面。就自然和社会对人的关系而言,自然和社会对人的影响,就是自然和社会对人的信息输出,这种信息不但影响着人,而且还造就着人的主观意识。这就是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的含义。这种主观意识,产生人的能动性,又通过信息输出去影响自然和社会,这也就是人向自然和社会的反馈。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的结果,如果与预想的目的相符合,就证明主观意识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符合,就证明主观意识是错误的(这种主观意识也可称为理论)。这就是通过实践而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P>
<P>    输出与反馈、原因与结果更替交互作用,构成了人与自然和社会这个矛盾对立统一体。一旦离开这种交互作用,即人类的社会实践,这个矛盾对立统一体就要瓦解。所以,离开了实践,人就不能影响和改造自然与社会;同时,离开了实践人就不能对自然与社会产生正确的主观认识。实践使主观与客观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当然在这里所指的人,应是有理智、有理想、有意图的人,而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不管这种理想和意图是否科学和正确,都应是理智、理想和意图支配下的影响。因为人的基本特性是存在着主观意志,这种主观意志产生自觉的能动性,而人的意志、目的,又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它又通过实践与客观世界相结合,因此这种主观意志就在客观性中,即在“元(人-客)”的整体活动中和自身相结合。</P>
<P>    实践离不开人的理性,同时更离不开实践的对象。所以实践是存在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桥梁、纽带、环节,统称“耦合器”。是实践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沟通起来的。这种通过实践把主观与客观沟通、粘接、耦合起来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就是“人一机”联合系统,即客观存在的“元(人-客)”——人与客观世界构成的元。抛开“元(人-客)”去单一地考察人的主观,就如同想拿出单一“N”极来考察一块完整的磁铁一样,只能是空想。因为没有“S”极,就无所谓“N”极,北是由于南的存在而相对存在的。</P>
<P>    元论认为,无与有、阴与阳,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而对立统一,无与有、阴与阳、天与地相摩、相荡就是信息。正是信息构成无与有对立统一的条件。而主观与客观对立统一的条件就是它们之间的双向信息联系即实践。</P>
<P>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实践的本质乃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联系,即主观与客观之间存在的信息。所以,主观与客观之间联系的各种表现形式,才是人类的活动。只有在这种意义上,并从主观方面即人的方面来分析问题时,并仅只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才可以说:实践是人类的能动的全部活动。正是这种活动起着主、客观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P>
<P>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这一“概念”强调了主观对客观的影响,即强调了主观向客观的信息输出。实际上,一个作用必然要产生一个与它对立的反作用。所以,还应强调客观对主观的影响。只有这种双向影响的同时存在,才能使主观与客观构成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所以就实践形式的抽象、概括与总结而言,把实践看作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强调人在“元(人-客)”中所处的能动地位时,才能说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动。</P>
<P>    人类的全部活动,是实践本质的表象。过去和现在,不少人认为这种表象主要包括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可见的活动。(严格地说,这三种人类活动是谁也看不见的。活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因为任何人也看不见运动,而看见的只是运动引起的变化。所以,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三大活动的过程与变化的结果,而不能看到活动本身)。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出现,人类活动包括不包括思维活动的问题,已经提到讨论的日程上来。由于这种人类活动特别是在其未游离于人体之外以前,是不被世人所见到的。所以,对于这种人类活动,过去一直未被重视。现在看来,这是一种更为重要的人类活动即实践,当代称它为“软”科学。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智能水平的提高,不但日显重要,而且它将逐渐代替体力的生产活动。例如苏联现有几万个机器人,到2000年,预计美国将达到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机器人为之服务的水平。自动化、人工智能不但可以代替人的生产活动,而且还可以代替家庭的服务活动。实践的概念在不断地向前流动、向前发展,由低级向高级、由体力向脑力、从体外向体内即向人类的思维活动发展。从实践的本质意义上来看,即从它的信息性来看,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主观从外界得来的大量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加工过程,它所得到的实践成果,并不是厂房、大楼、机器等实物,而是如何获取这些实物的系统工程,是精神产品,是知识产品(如文件、图纸、计算机软件……)。所以,人类的这种思维活动(理论研究、组织、管理、领导……)也应成为实践的一部分。一切科学的思维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力,都充分体现了客观性,而一切在人的主观能力指导下获得的实践成果(大楼、厂房、机器等实物),又充分体现着主观性。主观与客观由于实践才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在实践这一科学范畴中,抛开理性的思维活动,不但现在与将来会产生不可克服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造成哲学上的混乱,而且就是在过去也同样的在理论上引起了无休止的争论。</P>
<P>    例如,如果没有理性的飞跃,没有思维逻辑推理(思维科学)的活动,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建立都将成为不可能,而且一切无限的命题都根本无法用人的有限的体力活动的结果(经验)得到证明。</P>
<P>    众所周知,鸡蛋是一个椭圆体。这样一个判断的客观真理性,不但在于人摸(观察)了若干个(有限个)鸡蛋之后得到的经验,而且还在于它的理性的飞跃(创造性的活动即推理和联想的结论)。否则,就没有了经验,那些未被摸到见到的鸡蛋,就不知它是立方体还是椭圆体甚至是其它奇形怪状的样子了,岂不造成了混乱。</P>
<P>    《庄子&#8226;天下》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根一尺长的木棒,每一天取下剩余的一半,一万年也取不完。如果我们要问,这根一尺长的木棒,每天取下的部分加在一起有多长呢?假如我们真地每天取下剩下的一半,那么,这种活动可以世世代代永远地进行下去,然而其结果总不会证明木棒的长度是一。但理性的思维与严密的数学推导,立刻可知,这一无穷递降等比数列1/2+1/4+1/8+……的总和是1。人体活动的结果根本无法进行证明的判断,理性的思维,逻辑的推理很快得到了证明。在实践中排除人类的思维活动、逻辑的推理活动,关于客观世界无限性认识的真理性就无法得到证明。因为“一般的形式是自我完成的形式,因而是无限的形式”,所以就什么也得不到证明。真理啊,呜呼!</P>
<P>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又称精神实践,内实践。它是人所持有的思维活动,其目的是发明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方法。并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实践,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其现代表现就是人或人与智能机联合的脑力劳动并显现了“人”的伟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P>
<P>行为实践:对团体来说,行为实践在决策指导下的管理实践和操作实施。对个人来说就是想好了才干的“干”,即体力劳动。</P>
<P>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就其主观方面的意义而言,是人类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演化的过程,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就“元(人-客)”发展的某一阶段而言,真理概念和实在的统一。这里所说的“过程”,是由原因和结果的相互矛盾、相互否定与相互转变构成的不断前进运动的长链条。</P>
<P>    此外,我们不讨论这一长链条的开端,因为这个开端是与人类的起源联系在一起的。人的主观理想和意图,构成人的行为动机,推动人的活动,这种活动影响着自然和社会,改造着自然和社会。在这里,人的理想和意图就构成了原因,而行为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就构成了结果。同样,被影响和改造了的自然和社会又对人产生着影响。正如汽车的发明与大量制造创造着成千上万的汽车司机一样,自然和社会又影响着人,造就着人。在这里自然和社会就构成了原因,而被影响和造就的人就构成了结果。原因和结果交互作用、互相转化,形成了人类历史的长河。</P>
<P>    就链条的每一个环节来看,就其具体的历史条件与具体的外界条件而言,达到概念和实在统一的主观认识,具有相对真理的意义,即客观性的内核,并进而导致这一环节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现实存在的合理性的存在,才成了它被否定的原因,进而必将被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客观存在(即新的外界条件)所否定。正如黑格尔所说:“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要灭亡的”。</P>
<P>    真理既然是一个过程,而且过程中每一环节上的结果又具有其相对的客观实在性。那么,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呢?</P>
<P>    元论认为真理既然是一个过程,那么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只能也是一个过程。否则,就无法检验。正象物理学中衡量长度用公尺,衡量质量用克或千克,衡量运动快慢用速度一样,对一个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动态过程,必须用一个与它的动态变化过程相对应的动态变化过程来衡量。那么,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个什么过程呢?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元(人-客)”的矛盾斗争过程,是概念与实在这个矛盾对立统一体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过程。而对于具体的、历史的,即真理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相对真理,检验的标准只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在这个矛盾对立统一体——“元(人-客)”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辩证运动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客体,是被主观认识了的客体。这就是说,真理是主观地对“概念和实在之间的对立的扬弃”,是主观对“元(人-客)”的矛盾对立统一体的历史的、具体的概括、抽象与认识。简言之,在某一发展阶段,真理的标准是“概念和实在的统一”。由于是历史的、具体的人的主观的概括、抽象与认识,所以这种认识只具有历史的、具体的暂时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也就具有了历史的、具体的,因而也是主观的正确性。因为这种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中的客观,终归还是用历史的、具体的人所具备的测量手段观测到的客观,那就还不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而是带有受历史条件和观测手段限制的主观性的客观存在,或者说是经过了主观扬弃了的客观,这就是通常人们认为完全正确的东西,经过历史的发展和观测手段的提高,这些“完全正确的东西”,也就逐渐变成了谬误和错误的哲学根据。</P>
<P>    就某一发展阶段而言,真理的标准即是概念和实在的统一,那就是说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一刻也离不开实践。因为主观与客观、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以实践为联系的。实践的本质属性即是它的信息性,信息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条件,所以离开实践主观与客观就不能统一。由于矛盾对立的两方各自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故离开了客观就无所谓主观;离开了主观,客观也就失去了主观的现实的意义。因为实践是主客观之间的联系(必然的联系),主观与客观无不处于矛盾对立斗争的过程中,所以实践人类的活动也必然是一个过程。因此,通过历史的、具体的实践结果所证明的人类的认识,也只能具有相对的意义。</P>
<P>    请注意,上面所说的“某一发展阶段”,如同日常所说的“明天”一样,它会一个明天接一个明天地构成历史,同样“某一发展阶段”接“某一发展阶段”构成真理发展的过程。一个具体人的有限生命,只能处在某一阶段,人类世代交替的无限延续的历史,才能追逐着真理的发展过程。所以“不可知论”以及认为绝对真理今日已经获得的“顶峰论”都是错误的。</P>
<P>真理的逻辑证明与实践概念的拓广</P>
<P>    真理既然是一个过程,那么检验真理的也必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主观与客观不离不弃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主观的认识产生的观念达于概念与实在的统一。而就主观的认识而言,概念与实在的统一,一刻也离不开实践。那么关于前面所说的,在实践中排除人类的思维活动,逻辑的推理活动,关于客观世界无限性认识的真理性就无法得到论证;而且就决策科学而言,重大的决策也往往不能容许用人类的行为结果去检验。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常识告诉人们那样做不但会导致巨大的损失,而且也没有必要。因为科学知识告诉人们200V电压就可致人于死命,谁也不会去摸一摸,实践一下才证明它的真理性。</P>
<P>    可见,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排除导源于客观并通过人类历史的实践而得来的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具有公理意义的主观的逻辑思维与论证。这种主观的逻辑思维与论证所具有的公理性的客观含义,在没有被新的客观实在所推翻之前,或在这一公理所能容纳的范围之内,可以作为检验真理过程中的某个具体环节——相对真理的标准。</P>
<P>    随着本文对“实践”概念的开发和向前流动,那些通过人的活动,依据客观得来的大量信息在人的头脑中或借助智能机对这些信息进行逻辑分析与加工处理的活动,显然应包括在实践的概念之中。换言之,人类所特有的创造性的抽象概括与分析能力,即对主观与客观矛盾对立统一体的主观的扬弃能力,如从有限上升到无限,从特殊上升到一般,由个性上升到共性,从现象联想到本质的各种能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活动,均已经归纳到实践之中了。所以现实地、历史地看,实践的观点又成了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并且是唯一的观点。</P>
<P>    从这里应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实践不但包括人的行为实践,而还应包括人对信息的分析、归纳、演泽、推理等精神实践。行为实践是可见的人类活动,我们称之为外实践,而精神实践是脑力活动,是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静而后能思,思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的理论实践,因为它是不可见的我们称之为内实践。这种实践一般人也称之为“精神活动”。正是这种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对自由的追求对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历史和现实的显现就是科学的发明和发现。在现代发展和生产中的显现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精神实践的提出不但大大地拓宽实践的范畴,而且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得到了自圆其说的理论说明。
可见,根据大量信息进行的逻辑思维与论证的理论实践,划入实践的范畴,这在理论上(在过去的生活中并没有离开过,只是因为没有把它从自在上升为自为的活动,没有上升为理论)在实际生活中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它概括了“关于客观世界无限性认识的真理性,永远需要依靠逻辑推论才能得到证明”这一普遍的命题,为重视“思维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科学、技术、管理是生产力”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的意义就在于它将会成为推动科学、技术、组织管理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P>
<P>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实践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概念(理论)与实在之间的联系。它的根本属性是信息性。它的表现形式是人类的全部的能动的活动(理论实践和行为实践)。
2. 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由无数个原因和结果互相转换、相互否定构成的环节——相对真理所组成。这一过程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历史的、具体的客观的实在性,即真理(相对真理)性。
3. 真理既然是一个过程,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只能也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概念与实在这个矛盾对立统一体不断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某一发展阶段的历史的、具体的客观实在(主观认识了的客观实行)亦即概念和实在的统一,是检验相对真理的标准。真理在不断发展,检验真理的标准——被人认识了的客观实在,也在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4. 主观与客观、概念与实在的统一,一刻也离不开实践——人类的能动的全部活动。离开实践,主观与客观就要脱离,人的主观能力、理想和意图等观念就不能被异化而变成改造与创造物质世界的力量,就不能向物质世界输出信息去影响物质世界。同时,
离开实践,物质世界对人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影响,主观的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主观愿望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即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就更成了无稽之谈。从这种意义上说,实践才是认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它并不排斥逻辑论证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在人类认识史上,凡是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在逻辑上也必然能够得到严格的证明;关于客观世界无限性认识的真理性,永远需要依靠逻辑推理才能得到证明。显然,在人头脑中或人借助于智能机对大量信息的加工处理自身,也是人类的一种能动的活动的表现,即实践。离开了这种实践,人类的一切活动就会变成盲目的行动,变成动物的本能。离开了这种实践,就不能检验预测、决策的正确与否(即主观能力在物化之前检验其正确与否),预测科学与决策科学也将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对刚从事工作的技术人员绘制的图纸,也就无法进行正确与否的判断与检验,只能等待按图纸施工后的实践结果来检验了。这不但在理论上说不通,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根本不能容许的。</P>
<P>    预测与决策正确与否既然可以不用行为实践的客观结果就能检验,这不成了先知先觉的唯心主义吗?否!先知先觉是以大量的后知后觉为依据的。预断与决策未来事物,是以事物过去的大量实践结果所得来的具有公理意义的经验与教训为坚实依据的。尽管世界上从不出现完全重复的事物,但就其本质而言,它们除特殊性、个性之外,均存在着共性即规律性,都带有常住性和永恒性、无限性的一面。这就是对未来事物可以进行预断、决策在哲学上的理论依据。这种对未来事物的预断与决策,就是未来事物以大量已发生过的事物的后知后觉为根据的先知先觉。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用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质特征。离开了这个本质特征,人就退化成动物。实际上,“先知先觉”(无非大觉与小觉之别)随着人类的形成早已存在了,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面对今日复杂的社会与现实,自发的“先知先觉”必然变成自觉的“先知先觉”,这就是预测与决策科学的产生。</P>
<P><FONT color=#990000>例: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图</FONT></P>
<P>说明 </P>
<P>    上述的这种管理概念的抽象表达,比较难以理解,现以质量管理为例给以说明。大家都知道工业企业有各种机能,但其主要机能是开发和制造优质的产品,用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开发和制造出优质产品,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就构成了工业企业的目标。每一个工业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它出售产品或服务而获得利益。而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能力,则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及适用性。工业企业要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就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展开广泛的活动。首先,要做市场调查、市场研究,与使用者实际接触,从而开发出新的产品和制定它的质量标准。新产品的好坏优劣,最终应反映在它是否满足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即适用性上。在新产品和它的质量标准确定以后,即做出了决策以后,将这一决策付诸实施,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环节。如,设计工程师设计出新产品与确定材料的品种规格,并使新产品达到质量标准,制造工艺师设计出生产的工艺和能够测量新产品的零件直至成品的检验手段和设备;采购人员购进适用的材料和零件,并要求卖方达到质量标准;还要训练现场人员使之能操作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器与仪表,以便制造出新产品,并达到质量要求。经过这一系列环节后所做的决策,才达到了决策的实施——新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一过程不管经过多少环节,最终是为了获得决策实施结果——新产品。从决策到制造出新产品,即从工人实际实施这一决策,进行新产品生产的一系列环节,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和纽带。这是决策实践的一个方面。因为,在决策实施的过程中完全符合理想和愿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所以,检验员要不断地对新产品进行质量检验,看其是否达到所规定的质量标准。并把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反馈给决策者,以便及时做出新的决策,如改进工艺、改进设备等以便使新产品达到质量标准。这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一个方面。另外,销售部门通过销售网点在鼓励顾客购买质量合格的新产品的同时,收集顾客的意见,并把这种意见反馈给决策者,决策者根据销售情况和顾客提出的改进意见,做出新的决策,这又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一个方面,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应是主要方面。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决策实施结果”到“决策”的桥梁与纽带,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决策实践即管理的全过程(见图1—5)。这一过程的往复循环,就使产品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最终使它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P>
<P>    从图1—5可以看出,为开发新产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均具有既定的使命。就这个决策1→决策实践1→实施结果→决策2→决策实践2→实施结果2→决策3……的不断循环运动、变化与发展的总体或全过程来看,所谓管理就是为过渡到决策系统目标,所做的一切有计划的活动的循环。其本质是决策,其表现是计划、组织、指导、影响、限制、指挥、证实或改正的方法等等。有的人也简单地把这一全过程(管理)称之为系统为达到既定目标所做的活动的循环。其实质就是微分决策的积分,就通常人们习惯意义上说:管理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对人、财、物、信息,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以期达到最大的工作效益。管理概念分析见图1—6</P>
<P><IMG src="http://www.chinadsi.org/theory/images/th42.png"></P>
<P><IMG src="http://www.chinadsi.org/theory/images/th43.png">
</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社区首页|美华管理传播网|中国经济管理大学|美华管理人才学校|MBA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美华管理咨询|北京管理培训|天津管理培训|上海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浙江管理培训|广东管理培训|新疆管理培训|内蒙古管理培训|青海管理培训|广西管理培训|西藏管理培训|吉林管理培训|沈阳管理培训|辽宁管理培训|河北管理培训|山东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福建管理培训|海南管理培训|贵州管理培训|四川管理培训|湖北管理培训|河南管理培训|安徽管理培训|江西管理培训|深圳管理培训|广州管理培训|珠海管理培训|香港管理培训|免费公益MBA培训|美华管理咨询|中国管理传播网|全国管理培训认证网|MBA职业经理培训|中国管理人才库|经理圈|Archiver|手机版|美华管理人才学校|学校新浪微博V|管理考证|MBA公益课堂|律师声明: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网站地图

黑公网安备 23018302010102号

QQ

GMT+8, 2024-11-15 13:53 , Processed in 0.02686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ICP备13013142号

Powered by Discuz! Templates yeei! © 2001-2010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