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产业内部结构分析的第六个要素——互动互补作用力
哈佛商学院教授大卫·亚非(David B.Yoffie)在波特教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全球化经营的特点,提出了第六个要素,即互动互补作用力,进一步丰富了产业结构理论框架,如图2-4所示。
亚非教授认为,任何一个产业内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互补互动(指互相配合一起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业务。例如,对于房地产业来说,家具、电器、学校、汽车、物业管理、银行贷款、有关保险、社区、家庭服务等会对住房建设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房地产业的结构。企业认真识别具有战略意义的互补互动品,并采取适当的战略(包括控制互补品、捆绑式经营或交叉补贴销售),会使企业获得重要的竞争优势。
根据亚非教授提出的互补互动作用力理论,在产业发展初期阶段,企业在其经营战略定位时,可以考虑控制部分互补品的供应,这样有助于改善整个行业结构,包括提高行业、企业、产品、服务的整体形象,提高行业进入壁垒,降低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随着行业的发展,企业应有意识地帮助和促进互补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为中介代理行业提供培训、共享信息等,还可考虑采用捆绑式经营或交叉补贴销售等策略。
3. 产业集群分析
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引入了“产业集群”概念,在亚非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五种竞争力分析。产业集群是指产业之间纵向或横向联系所形成的结合体,它包括核心产业、相关产业、支持产业。纵向联系是指核心产业与支持产业部门之间的典型关系,而横向联系是指核心产业部门与在技术或市场上有互补关系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波特关于竞争策略的研究从五种竞争力发展至产业集群,标志着战略思维从“竞争”转向“竞合”。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产业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劳动力、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物质禀赋的投入。然而,越来越多的例证显示,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并不足以解释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例如,朝鲜战争结束时的韩国,资本奇缺,但却建立了出口导向的钢铁、造船、汽车等资本密集产业;在资源有限、必须依赖进口原料的意大利,小型、私人与松散的家庭企业构成制鞋、纺织与珠宝等产业的骨干,成为这些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动力温床;荷兰常年低温、湿寒,却每年出口鲜花高达1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鲜花出口国。国内外大量例证显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依据现代产业竞争理论,对国家或地区产业链与产业群环境分析,可运用“钻石体系”,如图2-5所示。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四个要素。四要素中的前两项:“生产要素”与“需求条件”是对比较优势分析方法的继承与延伸,而“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两大因素对钻石体系的动态发展影响深远,它们的重要性在于推动整个钻石体系的升级,并牵动钻石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换言之,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与市场发展空间的优劣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要素的组合方式,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同业竞争状况,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的发展状况等。
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上述的产业竞争性分析的基点是确定广义的五种竞争力量的来源及强弱,这些力量决定了产业中竞争的性质和该产业中所具有的潜在利润。而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则是来解释在同一产业中,企业之间在经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与它们的战略地位的关系。为此,按照产业内各企业战略地位的差别,将企业划分成不同的战略群体,分析产业内各个战略群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产业及其竞争的状况。
1. 行业内战略群体的概念
战略群体是指一个产业内执行同样或相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征或地位的一组企业。同一战略群中的各个厂家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相似:产品线的宽度相似,垂直一体化程度相似,提供给购买者的服务和技术支持相似,用来吸引类似购买者的产品属性相似,强调相同的分销渠道,依赖相同的技术方式,以及产品的价格或质量处于同一个区间。如果行业中的各个厂家的战略基本一致,市场地位相称,那么,该行业实际上就只有一个战略群体;相反,在另一个极端上,如果行业中的竞争厂家所追求的竞争策略互不相同,各自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也有着很大的差别,那么在该行业中,有多少竞争厂商就有多少战略群体。在同一战略群体内,企业在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性质相同,处于相同的竞争地位,因而对环境的变化反应是相同的。同样,不同战略群体对同一事态的变化就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对新加入者的威胁,由于关系到本行业整体利益,各个战略群体会联合起来,共同设置进入障碍。与此同时,各战略群体还会设置各自的进入障碍。各个群体的进入障碍不仅防止行业外部企业进入本行业,而且还防止行业内其他群体企业移向本群体。各个战略群体对替代品的威胁反应不一,有的群体非常担心替代品竞争,有的群体产品由于很难替代,就不担心替代品威胁。此外各个战略群体对价格问题反应也不一样。
2. 行业内战略群体图的绘制
一般来说,以确定某公司属于哪一个战略群体的战略群体图绘制过程如下:
(1)辨析行业中将各个厂商区别开来的因素——典型的变量有价格或质量区间(高、中、低),地理覆盖面(当地、区域、全国、全球),垂直一体化程度(无、部分、全线),产品线宽度(宽、窄),对分销渠道的应用(一个、一些、全部),服务程度(无附加服务、有限服务、全部服务)。
(2)按上述差别化特征将各个厂商列于一张双变量图之上。
(3)把大致落在相同战略空间内的厂商归为同一个战略群。
(4)给每一个战略群画一个圆,使其半径与各个战略群所占整个行业销售收入的份额成正比。这样得到了一个双变量的战略群体图,图2-6所示是珠宝零售行业的战略群体图。
file:///C:/Users/uscnec/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5.gif[img=359,270]http://61.187.179.69/ec2006/C293/Course/Content/N8/res/200901022152[25307].emf[/img][img=40,306]http://61.187.179.69/ec2006/C293/Course/Content/N8/res/200901022237[22227].gif[/img]
专业珠宝商(金 全线珠宝商(金子、钻石、瓷器 种类有限的 种类广泛的 子、钻石、手表) 及水晶、银子、手表、礼品) 商品零售商 商品零售商
|
在行业的整个战略空间下分配各个战略群的位置时必须遵循一些指导原则。
第一,被选定作为群体图两个坐标轴的两个变量,不应该具有强相关性.如果它们是两个高度相关的变量,那么群体图上的各个圆就会沿着一条倾斜线分布,那么战略制定者从这个图上所获得的关于竞争厂商相对地位的信息就和依照一个变量所获得信息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产品线宽的公司往往采用复合分销渠道,而产品线窄的公司往往采用单一分销渠道的多寡所得到的信息一样,这样,其中的一个变量就是多余的了。
第二,被选定作为群体的坐标轴的变量应该能体现各个竞争厂商之间所定位的竞争目的之间较大的差异。毫无疑问,这一点就意味着分析家必须找出将各个竞争厂商区别开来的那些差异,然后用这些差异特征作为坐标轴变量,作为判断哪一家厂商属于哪一个战略群体的依据。
第三,作为坐标轴的变量没有必要非得是数量性变量或连续性变量,它们可以是离散变量,或是按类别界定的。
第四,图形上各个圆圈的半径必须与该战略群体中各个公司的联合销售额成正比,以便反映每一个战略群的相对规模。
第五,如果比较合适的竞争变量不只有两个可以用作图形的坐标轴,那么就可以多绘制几幅图,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和相互关系。由于一张图未必能完整地说明竞争厂商的市场地位,所以我们最好用几对竞争变量来绘制几张图。
3. 战略群体图的分析
(1)战略群体内的竞争
在战略群体内部,由于各个企业的优势不同会形成彼此间的竞争。例如,各个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决定于生产规模时,规模大的企业就处于优势地位,规模小的企业就处于劣势地位。此外,同一战略群体内的企业虽然采用相同的战略,但各企业在实施战略的能力哂纳感会有差别,即在管理能力、生产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与销售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别。能力强的企业就会占优势,处于有利地位。
(2)战略群体间的竞争
在行业中,如果存在两个以上的战略群体,群体间就有可能相互为对方设置进入障碍,导致战略群体间的竞争。各群体经济效益的差别,实际上就是各战略群体竞争的结果。战略群体间抗衡的程度,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般来说,各战略群体的市场占有率相同,而经营战略很不相同时,群体间的抗衡就会激烈;或者各战略群体的目标是同一类顾客,其战略差异越大,抗衡也就越激烈;一个行业内战略群体越多,相互之间的对抗也就越激烈。在一个行业中,虽然可能有不少的战略群体,但如果其中只有少数战略群体处于领导地位,而且市场占有率很高,那么,这个行业战略群体间的对抗就不会激烈。
(3)企业的竞争对手的确认
一般来说,群体图上,战略群体之间相距越近,成员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同一战略群体内的厂商是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其次是相距最近的两个群体中的成员厂家。群体图上两个相距甚远的战略群内的成员厂家几乎没有竞争可言。例如迪发尼斯和沃码特都卖金器和银器珠宝,但是他们的产品价格和质量却截然不同,很难带来真正的竞争。
第四节
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是企业经营行为最直接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这种直接的互动关系决定了竞争对手分析在外部环境分析中的重要性。分析竞争对手的目的,是了解每个竞争对手所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及其实质和成功的希望,各竞争对手对其他公司的战略行动可能做出的反应,以及各竞争对手对可能发生的产业变迁和环境的大范围的变化可能作出的反应等。
根据波特教授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模型,对竞争者的分析有四种诊断要素,如图2-7所示。即竞争对手的长远目标、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竞争对手的假设和竞争对手的能力。
一、竞争对手的长远目标
对竞争对手目标的了解可预测每位竞争对手对其目前位置是否满意,由此预知这个竞争对手将如何改变战略以及对于外部事件(如经济周期)或对于其他公司战略行动的反应能力。例如,一个注重销售额稳步增长的公司和一个注重保持投资收益率的公司对经济衰退或另一公司市场占有率提高的反应可能不同。对竞争对手目标的了解也有助于预测它对战略变化的反应。在其目标及所面临的上级公司的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某竞争对手受到某些战略变化的威胁会比其他对手受到的大得多。这种威胁程度将影响报复的可能性。最后,对竞争者目标的了解有助于解释竞争对手所采取的行动的严重性。竞争对手为达到它的一个中心目标而采取的战略行动绝非偶然事件。同样,对竞争者目标的了解有助于了解上级公司是否会支持下属公司所采取的行动,确定它是否愿做下属公司对付竞争对手行动的后盾。
如果竞争对手是某母公司中的一个经营单位,则对目标的了解应当是对多级领导目标的了解。公司级的、经营单位级的,甚至职能部门以及个别经理的目标都要了解。
1. 经营单位的目标
(1)竞争对手陈述的财务目标与未陈述的财务目标是什么?竞争对手在制定目标时是如何考虑得失的?
(2)竞争对手持何种风险态度?
(3)竞争对手是否存在对其目标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性或非经济性的组织价值观或信念?是全体成员共有还是仅高层管理人员具有?竞争对手是否企图在市场上成为领先者?是否想当产业的发言人?是否准备成为独立有特点的公司,或当技术潮流的主宰者?竞争对手是否具有信奉某特定战略或职能方针的传统或历史,并且习惯性地把它写进目标?是否对产品设计有严格要求?是否对地理位置有特殊偏爱?
(4)竞争对手的组织结构如何?这种结构对诸如资源分配、定价和产品更新等关键性决策的责任及权利是如何分配的?
(5)现有何种控制与奖惩系统?行政人员报酬如何?销售人员报酬如何?管理人员拥有股份吗?是否有一个延期补偿系统?如何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周期长短?
(6)现有何种会计系统和规范?竞争对手如何评估库存?如何分配成本?如何计算通货膨胀?这些会计问题能大大影响竞争对手对经营情况和成本的估计,影响定价方法等等。
(7)竞争对手的领导阶层由哪些人构成,特别是谁出任首席执行官(CEO)?他们的背景和经历如何?什么样的年轻管理者将受到奖励?他们明显强调的是什么?公司招聘外来人员是否意味着他们将转变方向?
(8)领导阶层对未来发展方向有多大的一致性?领导阶层内的宗派主张不同的目标吗?
(9)董事会成分如何?是否有足够的产业外人员并带来外部行之有效的观点?董事会中有何种产业外人员?他们的背景及其有关公司情况如何?他们如何经营自己的公司?他们的利益所在?
(10)
什么样的合同义务可能限制公司的选择余地?是否存在某些债务限制了某些可能的目标?是否由于许可证的转让或合资合同带来了限制?
(11)在可能对弱小竞争对手的战略行动和扩大市场份额的行为采取报复时,是否存在任何条例、不信任法案,或其他政府或社会限制?竞争对手在过去面临过不信任问题吗?由于什么原因?达成任何一致判决吗?
2. 母公司与经营单位的目标
如果竞争对手是某个较大的公司的一个单位,其母公司很可能对这个单位有所限制或要求。这种限制或要求对预测他的行为非常关键。除以上所讨论过的问题以外,还需回答下列问题:
(1)母公司当前经营情况(销售增长率、投资收益率等)如何?
(2)母公司的总目标是什么?从这一点出发,母公司需要它的经营单位做什么?
(3)一个经营单位在母公司的总战略中有何重要的战略意义?母公司将该单位的产品是视为“拳头产品”,还是视为边缘产品?该部门的产品在母公司的多样化组合中的位置何在?是处于成长期而作为母公司的未来的关键产品之一?还是成熟、稳定的产品从而作为现金的来源?业务经营单位战略上的重要性对所要达到的目标有着关键性影响。
(4)母公司为何要经营某项产品(因为剩余生产力、纵向联合需要、或为了开发销售渠道以及为了加强市场开发的力量)?这方面情况为母公司进一步提供了如何看待该业务部门的贡献,以及对其战略地位和行为可能施加的压力等方面信息。
(5)某业务经营在母公司的多样化经营组合中与其他业务的经济关系如何(纵向联合、相互补偿、分担、分享研究开发)?这种关系在母公司对某经营单位的特殊要求中意味着什么?
(6)整个公司高级领导阶层持何种价值观或信念?他们想成为所有经营品种的技术上的领先者吗?
(7)母公司是否打算将用于其他经营单位的基本战略同样用于这一单位?
(8)其竞争对手的业务部门所面临的销售目标、投资收益的障碍以及资金的限制情况如何?已知它和其他兄弟经营单位的经营状况及母公司为它设置的目标,它能在与兄弟部门竞争以获取母公司资金的过程中成功吗?该部门是否足够大或具有足够大的潜力博得母公司的注意和支持?或母公司领导对它很少关心放任不管?其兄弟部门的资本投资额的要求是多少?已知母公司对各个部门的重视级别以及分红后可用资金的估计,该部门还能分得多少资金?
(9)母公司的多样化计划如何?公司是否正计划进入其他消耗资金的领域?或者进入那些意味着今后将长期把重点放置其中的业务领域?母公司是否由于有增效机会而会转而支持该部门?
(10)母公司的组织结构中提供了何种关于该经营单位在母公司眼中的相对状态、地位以及目标等方面的线索?该部门直接向总裁报告还是向有影响力的公司副经理报告,或者它本身隶属于几个较大的组织实体的一部分?组织中是否已有“新人”负责还是正处于更换管理者的时期?
(11)在母公司的总体结构图中,是如何对经营单位领导进行控制和奖惩的?检查周期多长?奖金与工资的比例如何?奖金的基础何在?是否为股份持有者?这些问题清楚地揭示了了解有关业务部门的目的和行为的线索。
(12)母公司奖励了哪些类型的经理?这表明了母公司高层管理者欲强化的战略行动,因而也暴露出业务部门的目标。在母公司中各业务部门的经理人员更换的频率如何?
(13)母公司从何处招聘业务部门领导?现行领导是内部提升的还是从外公司招聘而来?现任总经理是从哪个职能部门上来的(暗示了高层领导可能偏好的战略方向)?
(14)是否存在对某公司整体的不信任法案、条规或社会敏感因素,从而波及和影响到它的业务部门?
(15)母公司特别是高层领导是否对这个部门具有感情?这个部门的产品是公司最早的产品吗?此部门过去的总经理是否在母公司的上层管理机构中工作?是否由现任的高级领导作出合并发展该部门的决策?在这个经理领导下是否着手进行任何计划和行动?这些关系都暗示该部门将获得非同一般的注意和支持,同时也暗示了撤出障碍。
二、竞争对手的假设
竞争对手分析的第二个关键性因素是了解每个竞争对手的假设。有两类假设:
1. 竞争对手对自己的假设;
2. 竞争对手对产业及产业中其他公司的假设。
每个公司都对自己的情况有所假设。例如它可能把自己看成社会上知名的公司、产业霸主、低成本生产者、具有最优秀的销售队伍等。这些对于本公司的假设将指导它的行动方式和反击方式。例如,如果它自视为低成本的生产者,它可能规定一个削价条例使价格自行降低。
正如竞争对手对它自己持一定假设一样,每个公司对产业及其竞争对手也持一定假设。同样,这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对所有假设的检验能发现竞争对手的管理人员在认识其环境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偏见及盲点。竞争对手的盲点可能是根本看不清重大事件(如战略行动)何在,也可能是没有正确认识自己,还可能只是很慢地认识自己。找出这些盲点可帮助公司产品采取不大可能遭到反击的行动或者采取即使有报复也不太奏效的行动。
三、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
对竞争对手进行现行战略的陈述和分析,实际上就是看它正在做些什么,正在想些什么?至少我们应看看:
1. 其市场占有率如何?产品在市场上是如何分布的?采取什么销售方式?有何特殊销售渠道和促销策略?
2. 研究开发能力如何?投入资源如何?
3. 其产品价格如何制定?在产品设计、要素成本、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成本影响较大?
4. 采取的一般竞争战略属于成本优先战略,还是特色经营战略,还是集中一点战略?
四、竞争对手的能力
竞争对手的目标、假设和现行战略会影响到它反击的可能性、时间性、性质及强烈程度,而其优势与弱点,亦即它的实力将决定它发起进攻或反击的战略行动的能力以及应付所处环境或发生事件的能力。本书第三章的企业内部环境分析要素及方法同样适用于对竞争对手能力的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要重点考察竞争对手的以下能力:
1. 核心能力
(1)竞争对手在各职能部门中业务能力如何?最强之处是什么?最弱之处在哪里?
(2)随着竞争对手的成熟,这些方面的能力是否可能发生变化?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强还是减弱?
2. 增长能力
(1)竞争对手发展壮大的能力如何?
(2)从财务角度看,竞争对手在哪些方面能持续增长?
3. 快速反击能力
竞争对手迅速对其他公司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能力如何?或立即组织防御的能力如何?这种能力将由下列因素决定:无约束储备金、保留借贷权、厂房设备的余力、定型的但尚未推出的新产品。
4. 适应变化的能力
(1) 竞争对手的固定成本对可变成本的情况如何?未用设备的成本?
(2)竞争对手的各职能领域适应或对条件变化的反应能力如何?
(3)竞争对手能否对外部事件作出反应?
(4)竞争对手是否面临退出障碍?
(5)竞争对手是否与母公司的其他经营单位共用生产设备、推销队伍和其他设备人员?这些因素可能会抑制其调整能力或者可能妨碍其成本控制。
5. 持久力
竞争对手支撑住可能使其收入或现金流入承受压力的持久战的能力有多大?这种能力将由如下因素决定:现金储备、管理人员的一致性、长期财务目标和是否有来自股票市场的压力。
五、市场信号
这里讲的市场信号,同竞争对手的分析相联系,是指竞争对手采取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其意图、目标或内部情况的行动。它是市场中信息传递的间接方式,有助于企业分析和预测竞争者的情况和制定自己的战略。
从市场信号中了解竞争对手,是建立在上述对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假设、现行战略和能力已经进行调研的基础之上的。以调研成果同发现的市场信号相比较,可以鉴别哪些信号是真实的意图,哪些信号是虚张声势或故意误导,从而迅速作出判断,采取正确反应。
市场信号多种多样,采取何种形式主要依据竞争对手的行为及使用媒介而定。比较重要的市场信号形式有以下几种:
1. 行动的提前宣告
这是竞争对手使用的正式的信息传递方式,表明它可能或不打算采取某种行动,如扩建工厂、推出新产品、调整产品价格等。这种信号有多种功能,主要是想抢先于竞争者占领有利地位。例如自己要扩建工厂、扩大生产能力,就希望竞争者不扩大能力;宣告自己将推出一种新产品,是希望竞争者不再去研究试制,也希望用户等待购买此种新产品,在新产品上市前不买其他企业的产品。也可能是一种安抚性步骤,试图使即将采取的战略改变对其他企业刺激最小,避免引起不利的报复行动。也可能是向金融市场传送信息,以达到提高股票价格和企业信誉的目的。
2. 行动的事后宣告
竞争对手经常在其行动(如新建工厂、新辟市场、兼并收购等)开始或结束后才宣布,这就是事后宣告。其目的是让其他企业注意此信息而改变其行为。
3. 对产业情况的公开评论
竞争对手公开对产业情况发表评论,如对市场需求和价格的预测、对生产能力增长的预测、对原材料供应情况的预测等。这些评论可能正是它对产业的假设,发表评论是希望其他企业在同样的假设下运作,避免因看法不一而使竞争激化。
4. 对自身行动的讨论和解释
竞争对手经常利用某些机会来讨论或解释自身的行动,如进人某产业、降价、联合、兼并收购等。目的是希望其他企业了解其行动的原因和结果,追随这一行动或不采取类似行动,至少能理解其行动。
市场信号的形式还有一些。研究竞争对手的历史,考察它所发布的市场信息与其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将极大地提高判断信号真实性的能力。市场信号增进企业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对企业选择和制定竞争战略大有好处。认为注意市场信号会分散企业领导精力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无视市场信号就等于无视全部竞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