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世纪,全球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更大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形势变化,供应链管理概念已经在世界知名企业中实践着。
众所周知的麦当劳以其统一的标识、无差异的商品和服务品质,在11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25?000家门店,无论开到哪里,都是本土化的企业。麦当劳在中国仅原材料国内采购每年就达10亿元人民币,所用的原材料最初有一大部分从中国境外进口,现在97%以上在本地采购。麦当劳在本地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网络。在中国先后建立了52间工厂,实际投资额近1.65亿元。 麦当劳有一套久经考验的运转机制。其鸡、牛、生菜的养(种)殖,鸡(牛、猪、鱼)肉饼的加工,以及餐厅桌椅、厨房设备、专用招牌等分别有固定的供应链,有的已合作了40多年,麦当劳连锁店开到哪里,这些供应商就把厂建到哪里。麦当劳和各个供应链之间在财会、人事和管理上完全独立,各自向公司董事会负责。麦当劳只在品质监控方面对供应商提出严格的要求,没有任何利益上的关系。麦当劳向所有企业展示了一个成功的法宝:以各个企业核心竞争力横向构筑的供应链网络是今天竞争的关键。第一节 全球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再有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顾客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不断地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传统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对市场剧变的反应显得越来越迟缓和被动。 为了摆脱困境,企业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单项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柔性制造系统(FMS) 、准时生产制(JIT) 、制造资源计划(MRP II)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虽然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在经营的灵活性、快速满足顾客需求方面并没有实质性改观。人们终于意识到问题不在于具体的制造技术与管理方法本身,而是在于它们局限于传统生产与经营模式的框框之内。 在工业化时代,各企业和企业部门之间强调的是效率与分工的重要性,因此每个企业都追求效率化及高度单纯化,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本企业可以达到效率最大化,整体必因此而获利。但由于过分强调工作切割及局部最佳化的结果,整体观念有所削弱。 例如,工厂为追求大量快速的生产效率,引进许多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机械及强调单一动作的单能工,这些快速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不是在仓库堆积库存,就是形成销售通路的库存,但当时人们就是想办法把库存变成现金,包括买一送一、跳楼大拍卖等销售手段。此时的供应链可以说纯粹以物流驱动为主导,缺乏整体的观点。换句话说,零售店不会去考虑制造商的问题,同样制造商也不会去关心制造出来的产品对于物流配销或零售店的影响,造成了销售和生产的“大脱节”。事实上这些观念至今还影响深远。 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国际化、动态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供应链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大型的生产系统日趋复杂,其复杂程度可从其复杂的产品物流看到。不同的供应商以其不同的方式将原料、零部件送至生产现场,经过复杂的生产过程生产出各种零部件和最终产品,再将零部件和产品送至客户。 至此,“客户”一词的含义分割为两层,既包括最终产品的外部使用者,也包括内部以此为原料的下游过程的生产者。原料经过了运输、生产、运输、再生产……最后成为产品,并送至客户手中,其中复杂的生产过程多少带有不确定性因素。而为了对付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管理者只好增加库存,它是对抗不确定性的一种保险措施。在单一生产过程中,这种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建立一定容量的原料、工件和最终产品的库存来克服。建立库存从方法上讲相对容易,进行简单的统计后,就可以决定需要多大的库存量才能保证客户在绝大部分时间段内的任意时刻随时得到最终产品。然而,在生产系统形成网络时,不确定性在生产网络中的社会广泛传播。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由于原料硅供应滞后,集成块的生产者因为没有建立库存,不得不向它的计算机厂家客户推迟供货。计算机厂家又由于原料缺货被迫停止生产线,而推迟提供计算机给计算机代理商。顾客在代理商处发现他所需要的计算机缺货,别的代理商就会乘机向他推销同类可竞争产品。由此可见,由于小小的“硅”而影响一系列企业,造成一连串的损失。 当然,现实中几乎所有的生产者都拥有一定的库存,以对抗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难处在于,须知道库存量的大小和设立库存的地点。其所以困难是由于不确定性的传播,它从数学上讲是复杂的,现有的知识未能给人们提供一种分析方法,不能够精确地计算出生产过程中库存量应有的大小,也可以说,前人未能精确地洞察到供应链中的其他过程。当前企业对付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的唯一办法是依赖于经验和直觉。 缩小库存量和改进服务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不同的企业和组织发现它们自己有各自相对的目的。当不同的企业互相独立时,地理位置相隔遥远,并且一起为同一目标运行时,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企业要降低成本,就要减少库存,而这样势必影响对客户的最终服务。为了恢复服务水平,必须对其供货者施加更大的压力以改进它们自己的性能指标。这些供货者可能很近,尽管此举可以缩小自己的库存,但是下游过程的库存并不能减少。这样,供应链中就会在某些节点上存在断续的库存以保证其他各节点维持最小库存。这样,整体看来,供应链的总体库存更多。为了减少库存投资和改进对客户的服务,只有重新分配库存,然而多数组织往往停留在口头承诺上,不利于系统的共同协作。 上述这些状况是现代企业面对的重大挑战。正因为这样,才需要有一套崭新的管理概念及方法。 二、 传统管理模式及其缺陷(一) 传统管理模式1. 管理模式的含义
管理模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指导与控制方法,它把企业中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及时地转换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一般情况下,质量、成本和时间是一个企业活动的三个核心内容,企业管理模式也是围绕着这三个方面不断发展的。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对这三个核心活动过程的管理水平,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成本是生存之道,而时间则是发展之源。没有好的质量,就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就无法在市场上立足;没有低的成本,企业就没有实力进行价格竞争,无法获得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而难以为继;而企业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消费需求,就必须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因此生产周期(包括产品研制和生产时间)就成了能否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关键。为了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企业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从管理模式上看,企业出于对制造资源的占有要求和对生产过程直接控制的需要,传统上常采用的模式即所谓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就是企业或扩大自身规模,或参股到供应商企业,与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企业是一种所有关系。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贯采取“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可以认为是“纵向一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例如,许多企业拥有从铸造、毛坯准备、零件加工、装配、包装、运输等一整套设备、设施及组织机构,但其构成比例却又是畸形的,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其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都非常弱,但拥有庞大的加工体系。在产品开发、加工、市场营销三个基本环节上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腰鼓型”. “腰鼓型”企业适合于计划经济体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无法快速反应用户需求。当前有些企业经营不景气,并不是没有生产能力,而是生产不出或不能快速生产出市场上需要的产品,丧失了许多市场机遇。 从生产计划与控制机制看,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盛行的方法是通过确定经济生产批量、安全库存、订货点,来保证生产的稳定性,但由于没有注意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的差别,采用这些方法并未取得期望的成果。60年代中期,出现了物料需求计划(MRP) ,较好地解决了相关需求管理问题。此后,人们就一直探求更好的制造组织和管理模式,出现了诸如制造资源计划(MRP II) 、准时生产制(JIT)及精细生产等新的生产方式。这些新的生产方式对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和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确实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者的需求特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整个世界的经济活动也出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这些变化对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管理思想已不能完全满足新的竞争形势。 以MRP II和JIT为例,这两种生产方式都是只考虑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问题,一切优化工作均着眼于本企业的资源的最优应用。这种指导思想在2l世纪的市场环境中显得有些不适应,因为在当前这种市场环境里,要求企业的一切都能快速反应用户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将资源延伸到企业以外的其他地方,借助其他企业的资源达到快速反应市场需求的目的,这是企业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在20世纪的40~60年代,企业处于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当时“纵向一体化”模式是有效的。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科技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加速、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势下,“纵向一体化”模式则暴露出种种缺陷。 不管投资是用于建新的工厂,还是对其他公司进行控股,都需要企业自己筹集必要的资金。这一工作给企业带来许多困难。首先,企业必须花费人力、物力设法在金融市场上筹集所需要的资金,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今天,企业筹集资金所要负担的成本越来越高。其次,资金到位后,随即进入项目建设周期,为了尽快完成基本建设任务,企业还要花费精力从事项目实施的监管工作,这样一来又消耗了大量的企业资源。由于项目有一个建设周期,在此期间内企业不仅不能安排生产,而且还要按期偿还借款利息。显而易见,用于项目基本建设的时间越长,企业担负的利息负担越重。 对于某些新建项目来说,由于有一定的建设周期,往往出现项目建成之日,也就是项目下马之时的现象。市场机会早已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消失,这样的事例在我国很多。从选择投资方向看,决策者当时的决策可能是正确的,但就是因为花在生产系统基本建设上的时间太长,等生产系统建成投产时,市场行情可能早已发生了变化,错过了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而使企业遭受损失。因此,项目建设周期越长,企业承担的风险越高。 “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翻版,它把产品设计、计划、财务、会计、生产、人事、管理信息、设备维修等工作看作本企业必不可少的业务工作,许多管理人员往往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去从事辅助性的管理工作。结果是,辅助性的管理工作没有抓起来,关键性业务也无法发挥出核心作用,不仅使企业失去了特色和竞争力,而且增加了企业产品成本。 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用汽车公司死抱着纵向管理思想不放,为它自己的公司生产70%的零部件,而福特公司只有50%,克莱斯勒只有30%。正是由于通用汽车公司的顽固做法,它现在不得不经受着多方面竞争的压力。通用汽车公司因为生产汽车零部件而耗去的劳动费用高于其他两个公司,每生产一个动力系统,它比福特公司多付出440美元,而比克莱斯勒公司多600美元,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这种情况在国内也屡见不鲜。例如,某机器制造厂为了解决自己单位富余人员的就业问题,成立了一个附属企业,把原来委托供应商生产的某种机床控制电器转而自己生产。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能力,不仅成本比外购的高,而且产品质量低劣,最后影响到整机产品的整体性能和质量水平,一些老客户纷纷撤出订单,使企业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 纵向一体化由于所有业务都要做,导致它必须在不同业务领域直接与不同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例如,有的制造商不仅生产产品,而且还拥有自己的运输公司。 这样一来,该企业不仅要与制造业的对手竞争,而且还要与运输业的对手竞争。在企业资源、精力、经验、知识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四面出击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事实上,即使是IBM这样的大公司,也不可能拥有所有业务活动所必需的才能。 如果整个行业不景气,采用纵向一体化模式的企业不仅会在最终用户市场遭受损失,而且会在各个纵向发展的市场遭受损失。比如某味精厂为了保证原材料供应,自己建了一个辅料厂。但后来味精市场饱和,该厂生产的味精大部分没有销路。结果不仅味精厂遭受损失,与之配套的辅料厂也难以维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