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务晋升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选拔优秀人才,二是激励现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从内部提拔优秀的员工到更高、更重要的岗位上,对员工或对企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来讲,职务晋升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途径。员工获得了晋升的机会,会认为这是企业对其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的肯定与赏识,是自身价值的提升,是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志。职务晋升将带来员工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提高、进一步晋升的机会以及更多的外部选择机会等。 对企业来讲,内部职务晋升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相对于其它激励措施(如货币激励),晋升可以鼓励组织成员的长期行为。晋升前企业需要对被晋升者进行长期的业绩评价,所提供的激励是一种长期的激励,进而鼓励组织成员的行为要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而企业往往根据员工的短期业绩进行货币奖励。这种激励就主要是短期的激励,有可能驱使组织成员更注重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利益。第二,企业从内部晋升优秀员工,能使与企业同甘共苦、一起成长的员工受惠于企业发展的成果。相对于外部招聘,企业从内部提拔合适的人选更能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第三,内部晋升的员工已经认同企业的价值观,熟知企业的运作,比外部招聘的员工有更强的适应性与融合性。第四,内部晋升不但让被晋升者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在更大的范围施展其才华,也给未晋升者或新来者提供了职业发展的期望,使员工将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感。 但是,企业把晋升作为一种激励措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务晋升的等级是有限的。企业只能晋升少数员工,而不能象货币激励那样,同时奖励大多数人。第二,在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即使最优秀的人才,其晋升的次数也不可能很多。而企业对员工则可经常进行货币奖励。第三,由于晋升机会不多,同事之间会因为争取晋升而产生竞争,从而可能影响团队合作精神。第四,晋升具有激励与选拔管理人员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会存在冲突。奖励功能是对员工过去的优秀业绩进行奖励。选择管理人员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在现有岗位上业绩优秀的员工不一定适合、也不一定有兴趣做管理工作。典型的例子是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一定能当出色的经理。在现有岗位上有能力和业绩突出的人,不一定能胜任更高层的职务。但在晋升的激励下,被晋升者可能会不断要求晋升,直到最后到达力不从心的职位为止。而他(她)将会在这个力不从心的职位上完成其整个职业生涯。 对于未能晋升的员工来讲,晋升的愿望得不到实现,为了晋升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收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巨大的。特别是当员工认为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得到了晋升,甚至不如自己的人也升迁了,而自己仍在原地踏步时,他们就会认为企业违反了公正、公平的原则,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并重新评价与调整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包括降低对企业的心理承诺、增加离职的意向、寻找跳槽机会或者马上跳槽等。 因此, 如何正确运用晋升这一重要的激励措施,又尽可能减少只有少数人能晋升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无法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的情况下,使大多数很不错的员工继续努力工作,保持敬业精神,是企业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坚持晋升公正性原则是发挥晋升激励作用,并消除晋升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1.晋升结果公正性能促使企业的发展并提高员工的职业满意感 晋升结果公正性简单来说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所谓合适的人就是被晋升者的管理能力、品德、贡献、个性等各方面都符合晋升职位的要求。企业把优秀的人才提拔到高一级的岗位,对于被晋升者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对其他员工也有长期的激励作用,能帮助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期望,正确引导员工今后的行为。组织公正理论指出,结果公正性与员工对个人回报的满意度有关。个人的职业生涯往往只由几次晋升构成。公正的晋升结果能提高员工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满意度,晋升结果不公平则会增加员工的离职意向。 晋升程序公正性是保证选拔人才质量的关键。程序公正性要求选拔程序公开、客观、接受监督,如果决策程序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被发现,以有效防止非程序的、不合法的因素(如拉关系、拉选票、送礼行贿、造谣诬告等不正之风)干扰职务晋升过程,从而保证优秀的、有能力的人才被提拔到适当的岗位上。坚持职务晋升的程序公正性并不是要达到统一一致的决定,也不是要通过折衷调和每一个人的观点、需求和利益以赢得人们的支持。要实现程序公正,并不意味着管理人员要放弃他们在制订决策、规则、程序等方面的权力。程序公正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好的思路,而不介意这一思路是由很多人提出的,还是某个人提出的。因此,程序公正是保证结果公正性的重要途径。 程序公正性能使员工找到自己可遵循的晋升规律。公正的选拔程序可使每一个渴望晋升的员工理解企业对自己的期望,明白他想要晋升的岗位的选聘标准,为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作为一种诱因,当它对人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和实现的可能时,就会诱发出强烈的行动动机,使人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员工从取得现在的岗位开始,就着眼于下一个职位的目标设计,并在日常工作中一步一步地朝着这一目标努力。这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长期激励,同时使员工自觉地将个人奋斗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 4 . 程序公正性能消除或部分消除得不到晋升的员工的负面情绪 程序公正性理论指出,人们不仅十分重视决策结果,而且同样重视决策过程。不能如愿晋升的员工会寻找失败的原因。他们会审查整个选拔程序的公正程度,如果认为程序是不公正的,就可能加重他们的挫折感与愤怒的情绪。对于未能晋升的员工来讲,只有当他认为晋升程序是公正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相信结果是公正的。程序公正使员工在选拔过程中有机会发表意见与建议,有机会向管理人员展示与解释自己的业绩与才能,从而增加了员工对决策过程的控制感与参与感,即使最后决策结果对自己不利,也使员工对决策结果有较高的认同,从而减少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因此,如果决策体系是公正性的,无论人们在决策中获益或受损,都更可能接受决策结果并在今后工作中配合决策的实施。 晋升决策制度由企业来制定,并通过管理人员来落实与执行。程序公正性体现一个企业制度上的公正程度;交往公平性则体现企业内人际交往的公平程度。组织公正理论指出,员工感觉的程序公正性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态度与行为。员工感觉的交往公平性会影响员工对管理人员的态度与行为,包括对管理人员的信任感、合作精神与助人为乐的行为等。晋升决策的结果往往使原来同级的同事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这种变化很容易破坏团队合作精神与原来的和睦气氛。管理人员不但应向员工解释决策过程与结果,倾听员工的意见,而且要在解释与倾听的过程中做到诚实、礼貌、平等、敏感,以体现管理人员对员工情感的尊重以及对员工智力的赏识。管理人员要让员工相信,尽管他们没能获得晋升,但他们仍然是企业里有价值的、受尊重的成员。管理人员公平地对待员工,能使员工对上下级关系有较高的评价并乐意维持这种关系,同时在心目中建立起对管理人员的对等承诺。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信任与承诺会延伸到对企业的信任与承诺中,从而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合作的态度与行为。反之,如果管理人员在与员工交往过程中不能做到诚实公正,就会引起员工对管理人员的不满。这种不满同样也会延伸到对企业的不满上。
1. 直线职能制和矩阵制组织。直线职能制和矩阵制组织是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的组织,组织分工协作关系和权责的划分均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直线制强调把各种管理和业务按静止或固定的分工原则确定,由组织内不同的部门承担不同的职能,而需完成的工作或任务是动态的,按完成任务所需的程序,依次在专业部门或工序间流动。职能专业化和组织结构的复杂性成正比。矩阵制中的工作团队或项目小组根据任务设置,需完成的任务是静止的,而管理职能和工作是动态的,可随任务变化及时调整。 2. 事业部制、控股公司制和模拟分散管理制。事业部制、控股公司制和模拟分散管理制都是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它们把组织管理和业务活动分别分为不同的事业部或“组织单位”,二级单位拥有一定的人、财、物自主权,以实现一定的经营绩效。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把大量烦琐的具体和任务的权限下放,使组织高层管理和协调关系简化,以专心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着眼于组织的发展,其关注的对象是成果(绩效)而非过程。 3. 多维制。多维制是一种以关系为中心的组织,是当组织规模庞 大繁杂、组织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十分复杂时产生的。它适应了大型组 织,特别是庞大的跨国公司处理内外复杂关系的需要。但由于这种组 织更关注各种关系的协调,使组织管理的重心转向组织内部的协调上, 从总体上看,上述3 类结构均属于官僚制的组织。在工业时代,官僚制组织相当出色地满足了许多需要,但也存在以下弊端: 1. 在官僚制组织里,由于层次较多,一方面信息传递速度慢且容易失真,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不同部门和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间的接触和交流,不利于信息的流动和传达。同时,组织顶层汇集太多的问题和决策给决策者,他们可能负担过重,或向底层的委托不足,容易造成决策迟缓或质量不高,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2. 由于管理层次较多、部门设置重复,造成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使得管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扯皮,造成管理效率低,管理费用多的局面。 3. 大大束缚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使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度低,不利于形成学习型组织。 1. 横向型结构。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运用,信息的传递与沟通,造成企业中层管理的作用被削弱,管理层次必然减少,组织结构由金字塔转向扁平。其特征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来建立结构,传统部门的边界被打破;纵向的层级组织扁平化,可能只在传统的支持性职能部门,如财务和人力资源部门存留少量高级管理者;管理的任务委托到更低的层级;顾客驱动了横向型结构的发展,为了横向设计奏效,流程必须以满足顾客需要为基础,这使得员工像和供应商联系一样与顾客进行直接的经常的联系。 2. 网络型结构。所谓网络结构,就是在特定事物的职能或任务上实行了专门化的几个组织,以其中一个组织为中心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一定的网络的一种结构。它的特征是不同的网络成员完成供、产、销环节上的不同职能;存在着经纪人,他们负责设置、召集网络成员,并负责管理网络,他们是网络组织的核心;网络组织不是通过系统的计划进行控制,而是通过签定契约的市场机制进行控制,或者说,是依赖内部市场来维系网络的运作。 3. 虚拟企业。一般来说,虚拟是指把不同地区的资产迅速组合成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的企业组织模式。它依靠电子网络手段形成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虚拟企业有两种形式,第一是形式虚拟,即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原有的实体企业改变了形式。即员工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在任何地方以及任何时间商讨工作。第二是内容虚拟。不同企业之间、供应商及顾客之间的许多职能(如研发、产、供、销) 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定。 4. 柔性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为了真正体现为顾客创造价值,满足相关利益者(债权人、供应商、雇员和所有者、社区) 要求,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组织结构灵活,另一方面需要控制。具体说,既对环境、技术和顾客需求具有敏感性和灵活性,又要通过高层次控制实现总体目的,实现对组织活动和人员的高层次调节。 1. 充分考虑环境对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劳伦斯和洛奇在1967 年出版的《组织与环境》一书中明确指出:环境因素不但影响着一个单位的组织结构设置,就是在同一个企业组织内,下属各个部门的组织结构也会随着各自面临的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按照战略管理——设计学派的观点,组织设计与战略、环境有关联,其中环境影响战略,同时,企业战略目标依靠组织来实现,不同的战略目标,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也不一样,组织就是运用战略来应付变化着的环境。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组织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未来企业的具体任务由“以任务为中心的团队”完成,团队精神、员工的共同价值观等文化建设更显现突出。通过建立企业的共同愿景,使员工更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断为企业创造利润和为顾客创造价值。 3.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改善管理手段。由于未来的企业,中心控制层借助当前的信息技术实施层加以指挥调度;同时,企业依靠信息技术可以收集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各种资料和信息,这为企业内部管理,内部员工之间沟通,企业与顾客之间联系等提供了良好基础。为此,企业必须加强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资源管理,网络通讯的发展等方面建设。 4. 加强管理方法研究,改变绩效测评指标。在未来企业,由于技术实施层是由许多任务团队组成,其团队可以是问题解决型,也可以是自我管理型团队,还可以是跨功能型团队。如果采用传统的财务绩效测评指标体系会阻碍团队工作。因此,对员工的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为顾客创造价值和实现顾客的需求方面,让员工思想真正转变为一切为顾客服务方面。 在扁平、柔性、创新原则指导下,构建一个基础框架相对稳定与团队工作柔性化相结合、以并联方式联结的各知识源地位平等、责权利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才能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必须设计出灵活多变、充满活力的组织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