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经理失业了....淘汰你的不是年龄,而是这3个思维盲区 当我在裁员文件签下名字时才懂:比失业更可怕的,是把经验当护城河,把资历当免死金牌。 45岁的我失业了。 我用20年时间从质量工程师一路做到公司质量经理,但还是逃不过在45岁这个尴尬的年纪,狠狠地摔了一跤。 朋友们纷纷安慰我,说这是场意外带来的结果,但我清楚其实就是我遇到了中年危机。 这一次失业,我经历了很多事情,也难得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20多年的职业发展,希望能给中年职业者们一些参考,特别是质量管理工作者。 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 ◆ ◆ ◆ 01 . 你的工作重不重要,老板说了算! 入职之前以为,这是一个有发展有挑战的工作,应该会让我过去的经验有展示的舞台。 但是我错了。一项工作本身重要与否,不是你说了算,而是企业和老板。 所以你在选择入职一家单位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你的工作在老板眼中的定位是怎样的。 比如我在的质量部:如果领导非常困惑“要质量部何用?有没有必要成立质量部?”,那你发挥的空间和价值极其有限。 对于质量部来说,不光要看部门定位,还要明白质量管理的实质,即永远以促进业务发展为重。 所以,如果你的工作还没能得到业务部门的认同,那你要小心了。 ![]() ◆ ◆ ◆ ◆ 02 . 工作3年原地踏步,你应该找自己的问题 职场中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谨慎录用10年没跳槽的人。 一个人在一家企业连续做了10年或以上,如果职位没有突破的话,这个人大概率就是被原企业同质化的,思想意识就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在我看来,一个人在一家企业持续服务3年以上,如果一直在原地踏步,没有什么成就,那问题一定是出在这个人自身。 当我们看到外面的风险,不要因为目前岗位的安全和安逸,而心存侥幸。 只有全情投入到每一份职业中去,才是最大的安全牌。
◆ ◆ ◆ ◆ 03 . 质量经理真正的危机,是掉进“专业”陷阱 作为一名曾经的质量从业者,我发现真正能成为企业战略伙伴的质量管理者凤毛麟角。 这应该是当代质量管理从业者的最尴尬的地方: 一方面自己想做的更有价值的事情,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忙于自己讨厌的事务性工作——各种各样的迎审、处理不完的质量问题。 一边抱怨老板不重视、让质量管理工作难上加难,但也没有看到他们寻求转变的意向和行动。 质量管理工作,如果长年脱离业务实质,一味关注在”问题“和“体系”的表层工作上,就会脱离这个岗位的底层逻辑,被束之高阁,当然也就很难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 质量经理要跳出专业陷阱,下沉到业务、通过服务业务来创造质量价值。 当然转变思维才是根本,建立系统化、结构化、流程化、数字化的思维,主动参与业务,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进行质量提升。只有这样,质量经理才能真正在企业战略实现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业务型质量经理,核心能力必须精通各种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掌握审核标准和技巧、善用各种质量工具、熟悉质量问题解决的套路和方法、具备流程知识体系,以及学习质量数字化的方法和路径。 我们正确的应对策略,就是踏踏实实学习,找回安全感。知识,是我们永远的护城河!这场中年危机教会我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职业安全,不是某个岗位给你的,而是你随时能带走的能力给的。与所有在质量路上跋涉的同仁共勉。 招生电话:13684609885 微信号:122285053 微信公众号: MHJY1999 教师邮箱:xchy007@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