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是中国政府于1984年1月1日建立的。它的初始资产、负债、资本、运营设备、系统分支网络及员工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工商信贷管理司划拨而来的。中国工商银行在一开始就被定位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运营资金贷款的主要来源”,而且被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实行众所周知的政策性贷款。在中国工商银行的基础资产中存在着巨额的此类贷款。这些贷款利率低且偿付情况不良。同时,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国有银行,有义务用自己存款的一个固定的部分去购买政策性银行债券。 此外,中国工商银行还面临着各种内部和外部的问题:一是缺乏受过西方银行业务训练的专业管理人才,从而影响了银行的效率、灵活性,以及满足顾客需要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储户正在向其他地方分散,一方面是因为几次政策性的调息,另一方面是股市难以抵御的吸引力。而因为是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在裁员、培训员工、选择更多的贷款、开拓新的金融业务方面的自由度较小。 中国工商银行还面临来自国内外的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截至1997年7月,中国大约有20家国内银行,其中不仅包括一些完全国有的银行,而且包括一些股份制银行。这些银行一般比工商银行更小、更灵活,经营业绩普遍更好(如表0—1所示)。另外,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在过去20多年间经历了一个从沿海到内地、从外币业务到人民币业务不断发展的过程。最近几年内,由于政府逐步放宽了外资银行经营领域、业务范围、客户对象等方面的限制,在国内从业的国外银行数量明显增加。据统计,到2001年末,外资银行在华共有分行168家、当地注册外资金融机构19家(其中合资银行7家,独资银行6家,合资、独资财务公司6家),外资(合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处233家。外资金融机构资产共计451.8亿美元。表0—2的平均资产收益率数据显示了发达国家主要银行在全球市场上的经营业绩。 表0—1
中国银行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与收入利润率比较 表0—2
1997年一些国家前四大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 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客户的需求也正处于变化之中。比如,家庭将其投资中越来越多的部分投向了股市和债券。公司也不再单纯依靠银行和国家资金,它们更多地利用海内外资本市场来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一般来说,中国银行业的客户有私人客户、公司、金融机构及政府四类。银行面向私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通常称为零售业务)包括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代客理财业务和银行卡业务。在目前私人客户对消费信贷的需求急剧增加并出现多样化的情形下,许多银行严格了对客户资信的考核。与此同时,代客理财业务成为许多银行争取更多存款的手段,因为在目前市场利率偏低、股市不景气时,人们纷纷将资金转移到可以尽量获得更多效益的地方,这样,代客理财成为吸收存款的重要业务基础。另外,银行卡业务是银行占领客户消费市场、提高手续费收入的重要途径。不过,客户对银行卡提出了货币齐全、地点方便且提供全天候服务的要求。 对于公司客户来说,随着优质集团客户为降低财务成本而普遍实施集中性资金管理体制,客户的需求正迅速由传统的存、贷、汇等产品向现金管理乃至整个财务管理过渡。不能提供统一、快捷的清算产品,不能提供完整的现金管理解决方案,将意味着失去整个集团客户业务。由于这种变化,银行正在从贷款人转变成为顾问,从风险承担者转为风险代理,从融资者转变为市场撮合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的收入结构。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其存贷款利差收入在1995年时占银行总收入的56%,而到了2000年,利息收入下降到了24%;而这一时期内担保服务(如汇票承兑等)、贷款承诺(如信用卡透支、回购协议等)以及信托、代理、委托、咨询等服务的手续费收入从29%上升到了40%;另外,以股票、股票指数、黄金、利率和汇率为基础的各种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工具交易收入几乎增长了2倍,从11%上升到29%。汇丰银行的损益表也显示, 2001年,非利息收入为111.63亿美元,占总收入258.88亿美元的43.12%。中国工商银行1999年和2000年的利息收入分别为1 471.73亿元和1 410.89亿元,同期的手续费收入为16.14亿元和26.08亿元,分别只占到同期利息收入的1.10%和1.85%。 中国境内的客户对银行作为信用中介之外的“服务提供商”的功能,目前正呈现需求明显增加之势。这种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出现了。因此,国外各大银行已普遍将业务范围和业务重心从原信用中介定位转向了更注重服务中介功能。与此同时,它们也着力拓宽自己所服务的市场面,在传统的私人客户和公司客户基础上纳入了金融机构及政府等服务对象。其中,金融机构客户包括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两类。前者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投资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等;后者有保险公司、证券机构及基金会等。这些金融机构不仅是银行服务的对象,也是许多允许信贷业务、证券业务、信托业务和保险业务等混业经营的一些西方国家中的银行(全能银行)的联合对象。在我国,为规避金融风险而规定分业经营的政策在一段时间内还不会彻底改变,但目前光大等少数大国有金融集团已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内混业经营的“试验田”,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也一起得到批准在香港等地并购重组或投资组建了投资银行或商人银行类机构。目前各界对境内国有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其他中小银行和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之间的战略合作和联盟、相互利用比较优势等越来越形成了共识,银行加入和参与证券和基金业务已被证明是收益的显著增长点。最后,在面对政府机构的服务这一方面,银行也有利润增长空间,但这要求银行要时常关注国家对政府机构或其自身的改革进程,例如,财政部对各企业大额采购及资金管理的要求和改革、海关报税制度的改变等。这些变化均给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面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的变化,中国工商银行的高层管理者感觉到了挑战与机会的交织。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开放度不断提高的新形势,外国银行和其他性质银行的经营方略和实力成为他们思考和研究的一大焦点。这些银行为什么普遍取得比我国国有的商业银行突出得多的经营业绩?是体制约束,还是银行内部自身的运作方式没有体现现代商业银行应该具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当然,他们知道,作为中国国内名列前茅的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有着自身的优势,比如它具有稳定性、网点分布广,以及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等方面远非在华外资银行可以比拟的优越性。正因为如此,不少外国银行表示愿意与中国工商银行联合经营。中国工商银行在近年来的国际业务开展过程中,也与西方金融机构有许多接触的机会,并积累了与它们交往和商务洽谈的经验。但合作也应该从自己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出发加以安排。 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一样,作为中国国有的四大商业银行,早期实行的是“三级(总行、分行、二级分行)管理、一级(支行)经营”的经营管理体制。1996—1997年,中国政府对金融部门进行了广泛的改革,要求中国工商银行在继续作为国有企业运作的同时,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商业银行模式平稳过渡。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推出了总分行制度下的“统一法人、授权经营”体制,即总行作为一级法人,对各级分支机构实行统一核算、统一调度、分级管理,各分支机构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开展经营。中国工商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建制如表0—3所示。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明确和强化了各级行的市场观念和客户观念,突出了管理为经营服务,以及市场营销的指导思想,提升经营层次,推进以二级分行向基本经营核算单位和经营中心、资金中心的过渡。调整改革后,中国工商银行形成了各级行既管理又经营的“多级管理、多级经营”格局。 | | | | | | | | | | | | | | | | | | | | | | 省辖市、地、州、盟政府所在地以及县(市)政府所在地 | | | | | | | | | | | | | | | |
针对中国加入WTO后,政府将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允许外国银行更容易地进入中国市场,以及金融国际化、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这一新的形势,2001年底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国有商业银行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综合改革。中国工商银行高层管理者也清楚地意识到,在新的形势下,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如何提高运作效率,而且当务之急是如何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据主动地位。 请分析中国工商银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并提出其未来的发展计划及其实施的对策。 |